葡萄种植、葡萄酒的生产及营销在国内技术型培训是空白

国内的葡萄酒历史不长,经验有限。一个行业做大,客观一定会需要相应的实践技术人才培训体系,这个发达国家已是既定事实。远的不说,澳洲的职业学校(TAFF)在每个州都有,这是澳洲培训蓝 领工人的主要机构,这其中就包括酒水服务、葡萄种植及酿酒等实用课程。很多进入葡萄酒行业的往往先从TAFF课程学习开始。我觉得未来在中国在葡萄酒行业里,类似于澳洲的TAFF职教是一个空白。笔者认为葡萄酒职教要做出自己特色关键在课程设计和师资上。课程体系可以考虑与国外院校合作引进教材及课程体系的模式来 优化,当然引进的同时要适当的本地化。例外还应该在两种师资上做出特色。一是固定的教学师资,二是实践性师资。固定的教学师资在传统建立了葡萄酒学院的本 科院校已经有了积累,职教学院可以从中引进。但是考虑葡萄酒在中国发展时间不长,适当的吸收留学归国人员甚至国外师资会有很好的效应,留学师资有利于引入国际 课程本地化改造,同时通过海归与本地人才的互动,国际与本土可相得益彰。我觉得还有一个大关键是实践性师资。我所说的实践性师资是指为学生提供书本之外的 实践性的指导。这种师资不一定是全职的,可以是与企业合作。这个在国外已经很成熟了,比如笔者有一美国朋友在澳大利亚巴罗萨(Barossa)经营一家酒庄,美国有个高校的酿酒专业 找到他对接合作,每年大学会派出几位学生取道他的酒庄与他跟班实践。当然这种成本显然很高。而且局限于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工作签证上的繁难,不是很现实。但我认为比较可行的是,在发展之初可以考虑更经济的衍生模式。比如把酿酒师请到中国来进 行实习指导。甚至更为经济的一种方式是,可以是学院与中国合作企业利用中国与南半球国家的季节差共同请飞行酿酒师来指导中国企业酿酒,学院学生则择机跟班实习。这样企业效益有了,职教学院也培养真正动手的学生的目的也达到了。

  笔者认为葡萄酒职教学院还可以拓展葡萄酒关联产业的人才培养。国外无论是研究 还是实践都表明葡萄酒具有产业乘数效应,也就是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食品、旅游、奢侈品等关联产业的发展。但是上述这些产业也已经是在各地遍地开花, 宾馆、酒店、旅游地产、乡村游、游艇会等等五花八门。咋看起来,没有新意。我觉得国内是过度炒作硬件设施建设,但缺乏软件及细致的服务型人才去服务这个消 费过程。职教可以做这方面的可行性分析,挖掘人才空白处。这些都是在服务国内富起来的权贵阶层和高级白领,这些产业也是新兴的产业,在未来应该是有市场 的,而市场在发展,权贵的消费也会跟着成熟。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这个过程,我认为,国外已经过来的经验也可以借鉴。酒水与食品配搭、食材选择也成为一门技能。总部在意大利的全球慢食(餐)是一个全球推广有机精品高质生活方式组织,就把上述理念诉求与人才培训进行很好 的嫁接成立了一所烹饪大学。未来职教可以考虑引入这些发达国家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