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葡萄酒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酿酒葡萄品种单一

  葡萄酒产品特色不突出是我国葡萄酒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在最近10年左右时间,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品种过于单一,红色品种中超过60%为赤霞珠,白色品种中超过70%为霞多丽,如此高度集中的单一品种,很难适应中国地域广阔、酿酒葡萄产区自然条件各不相同的生产局面,这也是造成原料质量低下,产区风格、特点不明显的主要原因。

  品种区域性严重,适应力不足

  对葡萄种植来讲,我国的东、西部各有特点,西部葡萄的成熟度比东部好一些,在适合葡萄种植的胶东半岛,除要受降雨的影响之外,还要受限于年份。

  葡萄酒原料的供应与生产脱节

  葡萄酒的原料决定着葡萄酒的品质,我国原料产地一方面存在着因选择品种盲目而造成的主栽品种不对路,优良品种不能形成批量,或者受到某些客观因素的限制,未经品种区域性试验就大量投入生产栽培的问题。有些地方还存在着不同成熟期品种搭配不合理,采收期集中等问题,不仅采收时劳力短缺,而且加大了酒厂的压力。

  生产模式、栽培模式、采摘模式落后

  我国的种植方法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惯性思维操作中,在对不同种类葡萄的种植上存在误区,具体表现在用与鲜食葡萄同一个方法对酿酒葡萄进行种植和栽培,其结果必然导致酿酒葡萄在风味、厚度和口感上的缺失。

  一味照搬西方国家,酿酒原料的种植缺乏中国“特色”

  地中海气候最适宜栽培葡萄,但不是地中海的每一个地方都能栽葡萄,现在很多企业并不从实际出发,把西方技术全盘引进并投放到生产里,到头来得不偿失,制约了行业、企业的发展。

  目前行业规范、标准还不能完全跟上发展的需要

  其实GB15037-2006《葡萄酒》国家标准已对年份葡萄酒、品种葡萄酒和产地葡萄酒作了规定,但由于相应规范的制定工作没有跟上,这类产品仍处于无法监督的状态。同样,在酿酒葡萄种植和品种等方面的规范工作,也跟不上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国内葡萄酒业基础薄弱

  目前我国葡萄酒业内高级酿酒师严重短缺;葡萄培育缺乏有效管理,葡萄原料在口感、色泽和香气上逊于进口葡萄;缺乏成熟、规模、独立的葡萄酒营销系统等等。

  国内葡萄酒市场存在竞争环境不规范的现状。为争夺中低端市场份额,国内酒商营销手法滥用,导致国内葡萄酒市场鱼龙混杂,不利于国内葡萄酒品牌的长期健康发展。

  傍“名牌产区”

  中国属于葡萄酒新世界,由于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日益紧密,目前中国市场的瓶装酒几乎囊括了来自世界各个主要葡萄酒生产国的产品。但是由于国家标准、市场监管以及消费环境的不成熟,也为不少企业“浑水摸鱼”创造了条件。为数不少缺乏必要生产条件的企业从国外进口散酒,国内贴牌灌装。然后打着进口酒的旗号来销售。“傍上”了国际著名产区。美其名曰“法国酒”、“美国酒”、“意大利酒”等。另外一些企业利用自己身处国内知名产区(如烟台产区、昌黎产区、天津产区等)的身份。生产出所谓的“优良产区酒“.来刺激消费。

  傍“名牌商标”

  中国葡萄酒市场目前已经拥有了五枚“中国驰名商标”,他们分别是张裕、王朝、通化、长城和威龙。再加上其它国家各级授予企业的名牌称号,为数众多。

  在所有的名牌“被傍”案件中。以中国葡萄酒市场上第一集团的三大品牌张裕、长城和王朝最为普遍。长城葡萄酒品牌被仿制得淋漓尽致。长城葡萄酒品牌持有者为世界500强之一的中粮集团。真正的长城葡萄酒均来自沙城、华夏和烟台三个产区。但是,市场却存在着各种“长城”,“金色长城“、“绿色长城“、‘长城家园”、“新长城”等等。对于商标持有人来说简直是一场恶梦。

  傍“名牌概念”

  鉴于消费环境的不成熟,葡萄酒企业经常用“概念营销”的手法来培育和引导市场,从概念演变来看就分别有年份酒、庄园酒、酒庄酒、老树葡萄、树龄、橡木桶干红、陈酿、窖藏、窖酿、单品种酒、产区酒和小产区酒等等。“概念营销”在成功启动市场的同时,也为其他企业傍“名牌概念”提供了土壤,市场上“假年份”、“假产区”、“假陈酿”和“假酒庄”等“假概念”的盛行。更为“名牌概念”的消费信任埋下了更大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