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第四届家庭葡萄酒自酿大赛现场评酒在葡萄酒博物馆举行

上午9时,葡萄酒博物馆“葡萄酒银行”品酒区灯火通明,第四届家庭葡萄酒自酿大赛评酒在此拉开帷幕。据介绍,品酒场所必须选在采光良好、空气清新、凉爽的房间,有色玻璃窗或带色彩的灯光,都会影响眼睛对酒色的判断。因此葡萄酒博物馆品酒区采光都采用与自然光相似的灯光。为保证大赛评选客观公正,主办方除聘请了8名国家级葡萄酒品酒师,还邀请两名媒体记者作为特邀评委,与品酒专家共同对参赛的140种自酿葡萄酒进行打分评价。记者作为全市平面媒体唯一受邀媒体评委,经过品酒师简单培训后,开始对参赛酒的色度、香味、口感等诸多要素逐一品评。

 

  品酒师有“味道记忆”

  参加品酒的评委分成两组,每个组要评价70种酒。也就是说每名评委要在4个小时内,尝遍70种酒,并对它们的色度、香味、口感等进行评价打分。“先看色度。”评委首先拿起酒杯,边晃边查看酒的颜色和通透度。然后将酒杯靠近鼻子,用嗅觉感受酒杯中的香味,辨别果香、酒香,同时感受有没有其他添加的异香。评委最后将酒倒进嘴里一点,品尝酒体的味道。“松香味”、“中药味”、“柴油味”、“玉米花味”、“青梗味”……记者留意到,酒杯中很难区分的抽象味道,在品酒师那里就成了形象的味道评价。品酒师说出某杯酒的味道之后,记者再细闻酒杯,发现确实是有这种味道倾向。担当评委的葡萄酒博物馆馆长于恺告诉记者,他们这些品酒师要通过长时间的嗅觉和口感训练,才能辨别出各种不同味道。“5杯白水中,分别添加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五的糖,品酒师就能将其按甜度高低,准确排序出来。”于馆长说,长期的训练,他们对大千世界的各种味道都有特殊的 “味道记忆”,并能准确形容出来。

 

  评委打分只看编号

  根据本次大赛规则,除了组委会规定的橡木片和二氧化硫,所有参赛的自酿葡萄酒一律不得添加酒精、蜂蜜、糖等口味改良剂,而且必须是当年酿的新酒。这个要求一是保证酒作品能展现参赛者的水平,还考虑到食品安全的问题。工作人员提前将参赛作品编号,摆放在屏风后的醒酒区,参评的自酿葡萄酒要经过在醒酒器中与空气接触氧化,才能倒进评委面前的酒杯。评委面前的品酒台上有5个酒杯,每次同时品评5件作品,评委品酒时只对应编号,对参赛选手是谁全然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