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有“一带一路”塞北江南之称的宁夏贺兰山麓。唐代诗人韦蟾有诗云:“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今年60岁的香港人陈德启正在这里经营着他的葡萄酒“王国”。9年前,这位祖籍福建、少时即闯荡泰国、并将生意版图扩大到香港、江苏等地的商人机缘巧合来到宁夏考察。
“我本来是来做房地产生意的,当地干部把地图拿给我看,我看到这里有大片空白的土地,问‘这里是什么?’他们回答‘这是片戈壁’。我就说我要去看看。”站在被白杨树包围的葡萄基地内,陈德启回忆道。
陈德启第二天就看到了这块面积达十万亩的戈壁。出于商人的敏锐嗅觉,陈德启装了一袋土壤,连夜让人送往法国检验。检验的结果让他欣喜:“这里可以种出世界上最好的葡萄。”
他马上带领公司团队第二次来到银川,与银川市永宁县政府签订了合同,买下了这十万亩戈壁的使用权。
北纬40度是世界上公认的酿酒葡萄生长的黄金地带。在这条线的西边,法国波尔多早已享誉国际,在这条线的东边,正是贺兰山东麓。
陈德启常对人说,贺兰山东麓有“五大优势”。土壤:荒漠戈壁,富含矿物质,是从未开垦的处女地;日照:光能丰富,全年日照时数达3000个小时;纬度:位于北纬37度—39度,恰好处于世界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海拔:1000米到1500米最适合酿酒葡萄生长,而这里是1100米到1200米;水分:年降雨量不超过200毫升,但又有便利的引黄灌溉条件和丰富的地下水源,天旱而地不旱。
“全世界的葡萄酒都分年份,有好有坏,关键因素就是当年的降雨量,而贺兰山东麓将会是全世界少有的生产葡萄酒不分年份的产区,我相信我一定能酿出世界级品质的葡萄酒。”他说。
于是,陈德启开始了人生中的又一次创业。他住着彩钢房,吃着泡面,一年四季基本都驻扎在基地里,既是老总,也是技术总监,还因此得了“葡萄狂人”的称号。
“这里风沙大,要想种出葡萄,就得先造林。”陈德启说。然而,在戈壁滩上种树岂是一般的难。他引进滴灌系统,将事先推平的近5万亩地按一定面积划分成小块,四周全种上白杨树。这一种,就是五百多万棵,仅树苗就花了近亿元,整个滴灌系统更是耗资,超过两亿元。
“先造林后种葡萄,没有一个商人会这么做吧?但我做了,因为必须做,葡萄也需要好的生态环境。”陈德启说。
如今,戈壁变成了绿洲,这些高大挺拔的白杨树护卫着葡萄园。据了解,为保证葡萄的品质,所有葡萄苗都是来自法国、意大利的嫁接苗,同时,葡萄园也引入滴灌系统,用矿泉水标准的贺兰山水源进行灌溉,严格控制葡萄灌溉时间。葡萄基地整体投资超过15亿元。
“葡萄不是产量越高越好,葡萄每亩限酿300瓶红酒,最高端的只做150瓶,其他多余的葡萄必须毫不吝惜地摘除。”在陈德启的观念里,只有高标准的要求才能种出好葡萄,酿出好酒。
目前,陈德启共种植了2万亩葡萄,挂果的1万余亩。跟随他“巡视”葡萄基地,他时不时拨开葡萄叶看看葡萄长得怎样,和正在干活的农民交流。“你看,这些二次果,三次花都得摘掉,不然葡萄成熟程度不一会影响酒的口感。”“这边怎么葡萄还没上架?太晚了,浓密的叶子会挡住光照的,赶紧上架。”
陈德启说,除了酿出最好的葡萄酒,他还有一件引以为傲的事:解决了附近闵宁镇生态移民的就业问题。他的葡萄基地用工高峰时每天达3000人。
2013年,陈德启终于迎来了收获——酿出第一批葡萄酒。
他把自己的葡萄酒取名为“贺兰神”,意为“贺兰山的灵魂”。而“贺兰神”也不负所望,先后在国内外多个比赛中夺得金奖,同时也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大量销往广东、上海等地。目前,陈德启的十万亩有机葡萄产业园只开发了五分之一,产值已超10亿元。
新鲜葡萄采摘下来后要马上送到酿造间去酿酒才能保证最佳品质,因此扩大葡萄种植面积必须有配套的葡萄加工能力做后盾。陈德启打算慢慢来,每年按八千到一万亩的速度扩大葡萄种植面积。“还有这么大的面积,还有得投。”他说。
九年过去了,在陈德启的眼中,整个宁夏就像贺兰山东麓的葡萄园一样,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后,越来越多来自香港、东南亚以及中东国家的普通民众、商人来到银川,探寻这曾经的丝路重镇,寻找合作的商机。
在今年3月,中国外交部举办省区市推介活动向全球推介宁夏,陈德启也携带“贺兰神”参与了这次活动。
“宁夏政府特别推介了我们贺兰山的葡萄酒,让我们的葡萄酒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很少发微信的陈德启专门在朋友圈发布活动现场照片,并自豪地贴文:“中国最好的葡萄酒在宁夏”。
走进陈德启简陋的彩钢房办公室,便可看见墙上一幅字,上书“拓荒英雄”。正是在像陈德启这批人的带头下,贺兰山东麓才能在如今形成年综合产值达65亿元的葡萄酒大产区,遍布大大小小的酒庄。
“我会继续为葡萄狂下去,种出最好的葡萄,酿出最好的葡萄酒,让全世界认可中国的葡萄酒。”陈德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