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的澳大利亚口音

葡萄酒这门学问挺吓人的,即使是自信满满的专业人士,面对一堆专业术语和品鉴要素也会有头疼的时候。不过,对于葡萄酒消费者而言却没有这些麻烦事儿,只管开瓶去享受便是。起码,看到“blaufrankisch”这个生僻词的时候也不至于发怵,而且很快就会发现这种葡萄酒尝起来味道不错。

  蓝法兰基胥(blaufrankisch)葡萄基本上只在奥地利种植,那里盛产强烈热情但不失优雅,带点辛辣又清新袭人的红葡萄酒。蓝法兰基胥同样也在德国种植,在那里它有另外一个名字蓝博格(lemberger),相比之下,蓝法兰基胥的饶舌似乎更有点儿澳大利亚风情的口音。

  就算是5年前,蓝法兰基胥红酒在美国也很难找到,即使好不容易搞到几瓶,尝起来也不见得如何。很多酿酒商只关注产量和酒劲的冲击力,却忽视了葡萄酒的整体平衡。结果酿出来的红酒自然是一副浓厚橡木桶味道的笨重模样,毫无优雅可言。

  蓝法兰基胥这种葡萄酒流行起来需要克服额外的困难。首先,在老旧观念里,奥地利更多的是被当做一个白葡萄酒的国度,因而对于这里的红酒关注就不够多。再加上这个难念的名字,这种酒要获得人气就更有难度。

  不可否认,事情总是在发生变化。两年以前我有幸在一次蓝法兰基胥红酒的品鉴会上尝到了让我改观的好酒——这些酒在葡萄种植之初就被悉心照料,安排在阴凉的环境中培育,而酿制过程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当我提出要做一次蓝法兰基胥葡萄酒的品鉴会时,很容易地就找出了20瓶待选的红酒。

  品鉴会的成员和我一样,都找出了好几瓶一尝倾心的红酒。它们都带有烟熏和辛辣的果味,在口感结构上更胜一筹,加上涟漪阵阵的酸度——整体呈现出丰润清新、沁人心脾的感觉。

  我们的最爱中,那些酒体轻盈的蓝法兰基胥红酒,展现出与食物的百搭性,让我想起灰皮诺轻微的胡椒味道;而浓厚的版本中,丰富的口感与结构则更接近西拉红酒。而那些次优秀的红酒则在酒香中拿分,极度明显的橡木桶味道是这种葡萄酒的最大特点之一。

  奥地利处于西欧,那里的气候条件赋予蓝法兰基胥红酒独特的密度。蓝法兰基胥葡萄主要种植在布尔根兰地区(Burgenland),位于奥地利的东部边疆,毗邻匈牙利。布尔根兰地区又被分为两个子产区,分别为东北面的新锡德尔(Neusiedlersee)和米布尔根兰(Mittelburgenland)及南部的苏布尔根兰(Südburgenland)。此外,维也纳南部的卡农图姆(Carnuntum)地区也出产这种葡萄。

  受之无愧的第一名蓝法兰基胥红酒是来自米布尔根兰地区的2008 Weninger Hochacker:这瓶整体优雅和谐的红酒,带有明媚而多层次的花果味道,一点辛辣点缀得恰到好处。21美元的价格同样也让它成为此次的性价比之选。排名第二的2009 Spitzerberg红酒性价比也与之不相上下,这款红酒酒体结构轻盈,是典型的卡农图姆产区红酒。

  第三名红酒授予新锡德尔出产的2008 Wenzel,辛辣的风格与土壤的矿物味道在口中绵延许久;第四名的2009 Uwe Schiefer来自苏布尔根兰,与第三名相比更加丰满浓厚,却不显笨重。

  我最喜欢的蓝法兰基胥红酒酿造商Moric,是世界级的酿酒明星,它所酿制的蓝法兰基胥红酒价格自然要比其他红酒高出很多。然而,在我们的盲品过程中,我却对标价53美元的2006 Neckenmarkter(Moric出品)感到略微的失望。这款红酒来自米布尔根兰,味道稍微有些复杂过头,橡木味也太过强烈,尽管如此,这款红酒的整体品质仍然不错,被选为第六名。虽然盲品中分数不高,不过这个牌子仍然相当稳定,就算是自己主持的品酒会不认可这一款,也不会改变我对这家厂牌的肯定。这次品鉴中我们没能把Muhr-van der Niepoort这家酒商列入名单,不过我极力向你推荐这个牌子的蓝法兰基胥红酒,因为它轻盈的酒体不仅能代表自家的招牌风格,更能代表卡农图姆产区的风格。

  不过Moric仍不算此次品鉴活动中最贵的一瓶,2007 Paul Achs Ungerberg标价86美元,它就像一颗橡木炸弹一样从根本上轰炸了我们的味蕾,尽管如此却未能入围前十。我们还发现了一瓶很有亲和力的红酒2008 Achs Heideboden,不管是价格还是不刺激的味道都是入门体验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