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起于写字楼
王媛葡萄酒文化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底,位于成都城南宜家商圈的一处写字楼。总经理王媛应该是西南地区尝试走工作室路线的第一人。
“如果单纯卖酒,就没有把我的优势体现出来,我开工作室主要是做一些培训课程,承办一些专业的酒会。我们只针对两种人群,一种是普通消费者,私人客户,一种是企业团购客户。而且我选择的产品都是产量有限的精品酒,如果走传统渠道也没有太大的优势,所以我们选择走比较中高端路线,因此我们服务的客户也是有针对性的。”王媛说道,“占据很多时间的是培训和文化推广,也会有针对客户的销售,但是现在公司的侧重点还是在葡萄酒文化方面,可能占据百分之六七十的时间,现在还是在一个培育培养的阶段。”
成都酒商李倩也在成都市中心某处写字楼开了一间葡萄酒工作室——福安俊客企划工作室,“我们现在这个工作室去年9月成立,大概五十多个平方,六个人的配置。”
她透露道:“现在酒太难卖了,这个市场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做工作室一方面可以维系好以前的买主和客群关系,一方面把营销点转到这个工作室上,培养葡萄酒爱好者,从贸易公司嫁接到酒类公关公司这样一个角色。比如为一些酒饮品牌做设计、文案、和、网络推广、以及做一些主题性的酒会活动。”
新澳正源(北京)国际商贸有限公司之前也考虑类似微型会所这种终端模式。总经理王嘉辉准备开在他们办公室的隔壁,把它做成一个样板,向经销商推广。以它为核心辐射3.5公里内的高端写字楼社区等,并与这辐射圈的电影院、美容美发店等合作,买葡萄酒套餐送优惠券等这样一个模式,与终端消费者直接对接。
一个资源平台
王媛认为,葡萄酒工作室其实也是一个概念,只是代替了公司的理念,但又不是单纯的酒商,不是那么商业化。他们工作室的侧重点还是在培训,做一些专业的培训课程以及做一些专业的酒会。培训课程是每周都在做,主要针对其他酒商或其他公司培训,偶尔也会针对普通的消费者以及葡萄酒爱好者,不定期的做一些有主题性的酒会。
“葡萄酒工作室这个东西虽然在中国市场很新,其实在国外早就有了,它就是以培养、传播葡萄酒基础知识,然后培养它的粉丝,但就它的赢利点来说并不在粉丝身上,外界更看重的是它会变成一个资源平台。”李倩认为通过葡萄酒工作室的这个平台向外延伸自己的业务,成为自己的赢利点。
低成本可控
王媛分析:“在写字楼开工作室,定位是不一样的,针对一定层次的人群不一样。而且写字楼的租金较商铺低的多,成本能控制的很好,价位就会很合适。”
成都南浦食品有限公司酒类销售总监汪平分析道:“现在的商铺的租金、装修费、转让费都很高,你再举办些品鉴活动,压力就会很大。开一个工作室,可能至少两个人,3000元—4000元的工资,再加上房租水电,一年5万、6万的花费,一年20万的收入没有问题,而且时间又自由。”
王嘉辉也认为这种模式盈利是绝对没问题的,还是有利润空间的,甚至搞活动送礼品,一周搞一个主题吸引更多的人。这种模式应该很容易实现盈利。
“因为没有高昂的租金,所以成本很低,基本是处于盈利的状态。”李倩坦言,随着工作室的成立,业务一直不停,忙都忙不过来。
培养消费者的途径
“开工作室,搞培训,可以更近距离的接触消费者。来我这里上课培训的都会成为我的客户。在这些培训的学员中购买酒的比例可能只有百分之三、四十。培养大家的消费习惯,给大家灌输消费习惯,量也会起来的。每个月买两次货,一次七八千的货,但是每个月来买,这个量是会很客观的。”王媛说道。
能否成器?
各种新兴的葡萄酒工作室是否会成为一股潮流?
某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多数工作室只是一个包装形式。从酒商的角度,对他们来说推广葡萄酒文化并不重要,他们更注重利润空间。该人士认为,葡萄酒工作室必备的条件需要一个好的引导者,现在一些开始做葡萄酒工作室还没有成熟。
李倩认为,80后、90后这些年轻的群体会比较热衷,但还是要看你工作室擅长什么,工作室的赢利点在哪里?是策划活动、还是培训学员?没有赢利点就没有客情基础。没有理论,如何实践?
汪平则认为,这种模式赚不了大钱,这种工作室适合那些在这个行业积累了一定人脉资源的,但是资金也不太多的酒商来做。
王嘉辉也认为,做微型会所的这些酒商要对盈利的结果感到满意。进口商做这种微型会所的话优势不会很明显的体现出来,如果小的经销商可以做做看。从一个进口商的角度,要有很多这种微型会所才能支撑起来。但从某一个经销商做一个店就够了,一年挣个五十万,不需要很多人的投入,三五个人可能就够了,而且还很悠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