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糖酒会,集中展馆空前地超过了30,000平方米。葡萄酒的展馆规模第一次超过了中国白酒,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州等15个国家和地区葡萄酒行业组团参加;进口葡萄酒市场法国占据大头,再加上中法两国建交50周年,糖酒会期间,法国葡萄酒的活动最多:有使馆参与的,有各地方的行业协会组织的,当然也少不了生产者独立举办的媒体发布、品鉴以及晚宴,还有一些跟法国没有关系的法国概念的活动。
糖酒会期间,一些颁奖大会、酒行业的主题论坛、市场报告发布等等活动很多,并且很多活动不是由糖酒会主办方统一组织的。所以,即使来到成都,也可能错过对自己最为有价值的活动。
“糖酒会”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产生并发展至今天的商品交易会。从中国成立之初到1987年的三十多年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因此,集中全国的主要物资进行统筹分配,保证供求平衡、保证社会基本需求,是那个时期政府重要的职能。那时中央政府对商品进行分级管理:食糖、烤烟因其社会地位重要被列为第一类商品,由国务院集中管理;卷烟、名酒、肉蛋奶被列为第二类商品,由国务院制定政策,部门统筹安排;其他商品如普通酒、奶制品、糖果、糕点由于涉及种类及经营企业众多,不宜进行计划管理,则由商业部门进行调剂和补充市场供应。
糖酒会的前身由此产生,1955年在北京首次举行,当时只是糖果糕点的供应协调会议;1958年将烟、酒也纳入其中;1964年首次设立展厅,展示相关产品。说是“展会”,其实更像是计划经济下政府管理部门以及相关国有企业的产品供应协调会。直到1972年,将协调会与展览分为两个阶段举行,真正的展会自此出现。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糖酒饮料等商品的生产与销售越来越繁荣,1984年起“糖酒会”分为春秋两季举行。1987年起,春季糖酒会固定在成都举行——成都作为中国最大的酒类产品生产省的省会当之无愧——而秋季糖酒会则在不同的城市通过申办制轮流举行。1990年交易会正式确定名称为“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
糖酒会诞生于中国计划经济时代,有着浓厚的政府管理背景,是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主导的计划产品分配的大聚会,其组织形式也独具特色——展示与交易分散于城市的各个酒店、茶楼、餐厅,甚至于在酒店的客房内,并且商家之间的这种交流与交易是在糖酒会开幕前完成的,也就形成了“糖酒会开幕即闭幕”的独特现象。糖酒会期间,成都酒店很难预订,地段好的酒店甚至只接受最少一周的预订。
这种方式适合不愿意公开交流的交易形式,尤其适合基于包装以及价格而进行交易与合作的产品;对于刚刚入行、没有知名度的产品或者没有行业联系的新经销商,参加这样的展会可能会感觉一头雾水。如果你看见在马路边摆摊招揽生意的也就不足为奇了。即使你拥有一些业内客户联系,参加这个展会也不轻松;为了多联系客户,不得不奔波于不同的酒店之间。糖酒会期间,本来就很拥堵的成都交通更是雪上加霜。今年成都糖酒会期间奥巴马夫人来访成都,为了她的出行设置了各种交通管制,交通状况苦不堪言。
随着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化,生产商与销售商对糖酒会的组织形式以及服务内容提出了更多要求;雀巢、可口可乐公司等越来越多国际商家的参与,也推动了糖酒会的国际化。2009年开始,组织方设立了集中的展厅,并于2010年强制规定:不允许展商在闭幕前撤展。多年形成的交易习惯恐怕一时难以改变。展会会场人山人海,但是很多访客多是为了猎奇、领取赠品、“学习”别人新奇的包装等目的而来,展馆内难以进行交流。财力不足,或者没有预订展位的商家,只能在展馆周边的公共场所因陋就简,举办路边自助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