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国家级酿酒师徐金良--青岛东尼酿酒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经理、总工程师、副总经理

  酿酒师是一瓶葡萄酒的灵魂,在品种、产地、土壤、气候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谁可以决定一瓶好酒的风格与特性?酿酒师!他们虽不是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术师,但绝对是一瓶佳酿的决定者。青岛东尼葡萄酒公司的总工徐金良这样评价自己的职业,话语中还带着浓浓的家乡口音,他是地道的青岛人,深具青岛人的特点:实在、平和、热情。

  近日,记者有机会在青岛见到他,像所有酿酒师一样,徐金良开始时并不太习惯接受媒体采访,说到葡萄酒酿造技术的时候话才多了起来。

  从啤酒到葡萄酒 不仅仅是岗位的改变

  徐金良,199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微生物系,微生物发酵工程专业,因为学的是发酵工程,所以毕业后自然而然选择进入酒厂工作。一开始,他并没有进入葡萄酒企业,而是在青岛啤酒集团技术处工作了3年,他从车间的技术工人做起,逐渐成为技术主管,啤酒厂的工作让他很快熟悉并掌握了啤酒酿造的整个过程和工艺,从制作麦芽浆到温度的控制,从酿造到啤酒花投入时间的把握,从发酵到熟化,每一道工艺过程均可以让啤酒发生不同的变化,当看到一杯芳香四溢的啤酒做出来之后,年轻的徐金良被这个工作深深吸引住了,这期间的学习也为之后他进入葡萄酒行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7年,徐金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东尼酿酒有限公司。东尼是一家独资企业,也是国内首家酿制高档葡萄酒的外商独资公司,1994年成立之时,就引入了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标准进行规范生产,并先后从德国、意大利、美国、法国引进国际领先水平的气膜式压榨机、旋转式发酵罐、移动式冷冻设备、全自动消毒包装机、橡木桶等葡萄酒酿造设备,公司生产规模虽然不大,但起点很高。从啤酒酿造转行到葡萄酒,徐金良并没有感到有不适应的地方,因为在酿造工艺上,两种酒还是有许多相通的地方,但相比之下,啤酒的工艺化程度要求多一些,而葡萄酒则需要将个性化的东西融入进去,更能发挥出酿酒师的聪明才智。徐金良认为:如果说掌握了有用的知识,学会了酿酒的方式和方法,就能酿出啤酒的话,那葡萄酒就要酿酒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在酿酒过程中酒发生的细节变化的时候知道如何处理,尤其在酿造有个性的葡萄酒时,酿酒师绝对是一瓶优质葡萄酒的决定因素。

  客观认识原料对葡萄酒的影响
 
  众所周知,薏丝琳、莎当妮干白在青岛地区有非常好的表现,无论是华东还是东尼,所生产的干白葡萄酒均在国内外的大赛中屡获殊荣,2002年徐金良研制东尼牌薏丝琳干白,获得上海国际评酒大赛国内干白唯一金奖。是否青岛产区的葡萄就优于其它相邻的产区?还是其中有更多的秘密?专注干白酿造13年的徐金良在这个问题上有自己的看法:青岛的地理位置基本上与周边的产区相同,都属于海岸葡萄酒风格,离海近,海洋气候影响大,另外在酿造工艺上没有什么秘密可言,都差不多,差距就在原料上及酿造过程中发酵时间和速度的掌控。

  徐金良认为:原料的优劣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葡萄产量不能过高,如薏丝琳的产量最好控制在500-900公斤/亩这个范围,产量过高势必造成成熟度不够;二是葡萄的成熟度并不是越高越好的,薏丝琳的糖度最好在20度,有好的糖酸比例,葡萄品尝后有细腻,清新,浓郁幽雅的香气是最佳的,这时的葡萄表现是最好的,可以体现出品种特有的果香和花香,酒体才能丰满细腻;三是葡萄园离海太近也不好,20公里以外是最合适的,因为靠近海边的地区,空气湿度大,温度偏低,葡萄抗病能力弱,薏丝琳抗病能力很强,相比之下,莎当妮、赛美蓉等品种抗病就差很多,品种的选择也很重要;四是要加强葡萄园的管理工作,为了提高抗病性,植株高度要保持在40-50cm,在转色期要进行合理的疏叶,以保证充足的光照时间,只有保证果实正常成熟的条件下,才能酿造出好的干白葡萄酒。

  如何有效保鲜,保留果香是干白葡萄酒两项最重要的指标,通过多年的实践,徐金良总结出干白酿造的关键所在,就要注意过程的防氧保鲜和发酵的时间和速度,温度越高,发酵的速度就会越快,产生的二氧化碳会越多,较高的温度和二氧化碳就会把原料中的品种香气带走或削弱,所以要想保留品种原有的香气就要控制温度,同时完善的防氧保鲜措施要伴随白葡萄酒制作的全过程。东尼生产的干白葡萄酒只所以比较独特,道理很简单,在好的生产设备,完善的工艺过程中,更重要的还是酿酒师的责任心。徐金良坦言:在国内,大家习惯强调葡萄品种、产区与气候对葡萄酒的影响,完全没有理会酿酒师在其中对酒的影响是什么?为何在法国酿酒师要亲口品尝土壤,他们的选择难道不会影响到他们酿造的葡萄酒吗?这种近乎苛刻的狂热追求难道不会影响葡萄酒的风格吗?当然,任何一瓶葡萄酒里面都隐藏着一位酿酒师的个人思想与精神。

  调配是酿酒师的最高境界

  从1997年进入东尼之后,徐金良就没离开过东尼,13年的历炼,他酿酒风格逐渐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小型生产企业的酿酒师,要承受更多的考验,小企业不像大企业,在每道工序,每个环节都会安排具体的人负责,一个人往往很难接触到酒厂生产的整个流程与管理,而小厂因为诸多的因素的限制,酿酒师做的事情会很多,会很难,他既要负责原料的质量,又要紧盯着酿造过程,既要解决好原酒的储存问题,又要考虑产品的市场定位,既要投身于产品的研发过程,又要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合理的调配。徐金良告诉我们:“调配是所有工作中最难的,也是体现酿酒师是否优秀的最高境界,如全国各地饮食习惯有很大的不同,任何本帮菜进入外地的时候都会根据当地人的习惯进行改良,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葡萄酒也同样,对不同的地区,在口感、香气上都要做出调整,行话叫勾兑。”

  在目前中国葡萄酒消费尚不成熟的时候,酿酒师往往很难将个人的风格注入到葡萄酒中,更多的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对产品进行定位的。对此,徐金良也深有同感,他坦言:中国葡萄酒产业经过这么多年发展,进步很快,但与国外相比仍存大差距,主要的原因就是酿酒师缺乏,真正优秀的酿酒师更是少之又少。一些企业在“卖出去产品是硬道理”的错误理念支配下,没有把产品研发放在首位,而是跟着市场走,根本谈不上什么自己的风格。这样一来,许多技术人员在企业就完全成为了为市场服务的附庸,无法把所学的理论真正用到实践中去,根本谈不上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酿酒师了。其实酿酒是为了把酒卖出去,生产与营销不可能是割裂的,但在葡萄酒营销中如何凸显酿酒师的地位和价值,应该是一门值得研究的课题。

  行者:书面有几种解释,其中一种是指修行佛道之人,可以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专指那些在某个方面潜心研究,专心致志,为达到一定的高度,不放弃,不懈怠,不畏艰辛,敢于创新,勇于开拓的人。行者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