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国内的酿酒葡萄品种基本是从国外引进,近几年葡萄种植面积也一直在稳定增长,同时葡萄酒的消费需求也呈快速增长态势。然而,在国内葡萄园及产量分布上,却存在着严重不匹配问题:东部葡萄资源不足够而产能大,使得许多东部企业为了抢夺取资源到西部收购原酒或者从国外进口原酒;而西部地区葡萄资源丰富且产能足够,但因消费市场一直未能积极有效的开拓,致使很多企业在产能上出现大马拉小车的状况。即使这样,许多企业仍然只顾各自眼前利益,纷纷忙着去“造”品牌、争市场。并没有从最根本的核心战略上重视打造葡萄酒产业链的一体化,以保根本、求发展。况且如今在国内葡萄众多产区在发展经营上也备受诟病:无法想象的偏大种植密度(在国外每亩葡萄植株一般在350棵左右,而国内不少葡萄园每亩植株在600棵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00棵)影响管理和品质;其次是葡萄品种的同质化严重,好象在烟台基本都念蛇龙珠这“一本经”,而不谋求差异化发展;简单薄弱的合作经营模式制约规模化生产,葡萄种植者与葡萄酒企业都为各自利益驱动,难以形成产业链合力与保障。
目前,进入中国市场的进口葡萄酒原料大约13.5万吨,主要来自于来自智利、西班牙、意大利、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家。面对世界各国葡萄酒市场相对饱和及产能过剩,中国市场需求却日益活跃,中国自然也成为这些国家原酒资源的“流向”。进口原酒以及使用进口原酒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随着每年递增的进口量,缓解国内原酒供应不足局面,并且带动原酒价格下降,这对品牌终端产品的葡萄酒企业非常有利。
现在,国内葡萄酒企业进口原酒后的运作大致可分为:国内瓶装国外葡萄酒(进口原酒、国外品牌、中国分装)、进口原酒调配灌装贴自有品牌(进口原酒+国内酒调配、中国品牌)。即使作为龙头企业张裕和长城都将直面进口原酒在国内罐装的这一由来已久的市场现实。例如,撇开大量进口的调配原酒不算,张裕推出澳大利亚进口原酒灌装的自有品牌希拉干红;中粮长城从澳大利亚进口原酒的自有品牌低醇干红也于2007年底正式上市。甚至由于国内的葡萄原料紧缺、成本因素以及自身加工工艺等问题,使得很多小的葡萄酒企业都在走进口再分装的“捷径”。于是,又有了进口原酒“威胁论”,轻则将导致进口酒良莠不齐,影响国内葡萄酒整体质量;重则将危及到整个国内产业链,使我国的葡萄酒原料供应受制于国外。
其实无论种种,大多业内人士专家还是认为,当前中国的葡萄酒酿酒企业只有把有限的投入尽快转移到培植源头竞争力上,大力引进培育国外同类葡萄的优系品种,扩大基地栽培面积,不断提升葡萄品质和产量,才能从产能扩张以满足强劲的市场需求,逐渐化解葡萄原料供应的瓶颈,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个性、高品质的葡萄酒。并且由于全球变暖,中国渐渐成为全球葡萄酒的新产区,甚至有人预言在十年后中国也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葡萄原酒出口国。这样看来,进行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葡萄种植业,将成为中国葡萄酒业真正走向世界,成为未来世界葡萄酒市场重心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