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葡萄的质量决定着葡萄酒的质量,葡萄基地建设关系到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因此,蓬莱市本着“提高土壤改良质量、扩大嫁接苗种植面积、推广单干双臂架式、提倡适宜种植密度、注重种植后栽培管理”的原则,大力建设优质酿酒葡萄基地。截至目前,全市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6.8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16%左右;种植嫁接苗面积达到4.4万亩,占全国嫁接苗总面积的48%左右。在葡萄栽培方面,创出独具个性的“蓬莱模式”:
管理模式多样化。除较早的中粮模式(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模式、订单模式外,还探索出“公司+种植大户合作社”大辛店中粮模式、村里集大赵家合作社模式。目前,全市共有43家葡萄生产合作社,覆盖农户4万余户。
种植模式标准化。蓬莱市积极倡导标准化种植,大力研究和推广各种新技术,葡萄种植方式逐步由小行距、大密度转变为大行距、中密度;扇形架式转变为干型架式;大多新建基地亩株数均控制在350株左右,葡萄的采光、通风条件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严格控制采摘的时间和产量,有效提高了葡萄质量。目前,标准化种植基地已达80%。
苗木选择优质化。在葡萄苗木的选择上,突出强调使用抗性强、生命周期长的优质脱毒嫁接苗,逐步减少生命周期短、葡萄质量不高的自根苗种植面积,从根本上提高了酿酒葡萄的品质。
品种培育特色化。为有效解决葡萄品种同质化问题,蓬莱在优化本地主栽的赤霞珠、蛇龙珠、贵人香、霞多丽等品种基础上,与意大利农业研究院及米兰大学合作建立观察圃,制定《蓬莱产区酿酒葡萄适应性研究实施细则》,针对品种的生物学特性、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开展系统研究,积极选育能够代表蓬莱产区个性、适应性强的优质新品种,把葡萄品种创新作为的产业发展战略取向。
基地配套企业化。蓬莱市委、市政府充分运用科学的政策导向,鼓励企业自建基地,特别是依托精品酒庄建设带动基地建设,目前70%以上的葡萄基地为企业所有,从根本上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既保护种植户的利益,也保证企业得到稳定优质的原料。
管理服务规范化。在管理上,严格执行《蓬莱产区葡萄栽培管理规程》和《蓬莱市酿酒葡萄种植技术标准》,从栽培模式、施肥浇水、农药使用、采摘时间、产量控制等各个环节,严格按照酿酒葡萄种植规范标准、无公害标准和绿色食品标准进行操作,从管理层次上保证酿酒葡萄的品质。
蓬莱市先后荣获“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称号。前不久,“蓬莱葡萄”获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酿出蓬莱美酒个性
世界葡萄酒产业有公认的3S法则,就是阳光、沙砾、海洋,即位于海岸的葡萄园为“葡萄海岸”。世界上具有这一自然地理优势的有法国波尔多梅多克、意大利托斯卡纳、美国加州纳帕山谷、智利卡萨布兰卡谷、澳大利亚布鲁萨谷、南非开普敦和中国山东蓬莱七大葡萄海岸。
蓬莱地处胶东半岛最北端,濒临渤海与黄海,海岸线86公里。这里的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葡萄成长期相对较长,光照时间比较足,酿出的葡萄酒具有果香浓郁、口感细腻、醇和自然等特点。
为叫响“海岸葡萄酒”品牌,酿造具有个性化的葡萄酒,蓬莱建立起从葡萄种植、生产酿造、窖藏灌装到销售服务的质量管理链条和溯源体系,开发了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对葡萄酒质量进行监控。规范新上葡萄酒企业名称使用,从源头上严把准入门槛。2011年成立的葡萄酒行业联合检查办公室,对蓬莱产区葡萄酒行业生产经营秩序进行了严格的监管。
同时,当地还鼓励企业争创名牌、独立发展,努力实现由“做酒”到“创牌”的转变。目前,全市70家葡萄酒企业都拥有独立的品牌。3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山东省名牌产品、6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个山东省省长质量奖及vinalies品评赛、布鲁塞尔、品醇客、香港CWSA、RVF中国优秀葡萄酒年度大赛等优异的成绩,见证了蓬莱产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