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社会意义角度
中国的白酒与黄酒等酒种是粮食消耗型,这和没有完全解决温饱的社会现状是不相符的,同西方的葡萄、土豆等植物类酒有本质的社会意义上的区别,也是国际上所不认同的因素之一。所以,葡萄酒能够作为粮食型酒的替代也是促进理性饮酒的因素之一。
2、从产业替代角度
鉴于葡萄酒所具有的已获得客观公认的保健文化特点,一股风潮带动的葡萄酒热并引发葡萄酒的马太效应,与同样具有酒精特点的各类白酒、黄酒、啤酒、果酒、保健酒等极易形成替代效应。
我们理论地粗略估算下,以2009年为例,2009年,白酒工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同比增长27.5%,高于饮料酒制造业20.4%的同比增长,所占比重达到55.5%。黄酒达到了100亿元;保健酒超过100亿元;果酒超过50亿元;等等,如果其它每个酒类每年有5%的市场销量转到葡萄酒上,那结果是多少?可想而知。
3、 最重要的国际葡萄酒市场环境
国际葡萄酒面临的严峻形势促进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市场的关注。
就在全球葡萄酒为葡萄酒发愁的时候,VINEXPO(国际葡萄酒及烈酒展览会)委托国际葡萄酒及烈酒研究组织(IWSR)进行的研究报告中称,2009-2013年亚洲葡萄酒消费有望增长25%,达13亿升。到2011年,亚太市场葡萄酒消费总额将超过60亿美元。
从2004-2013年十年间,亚洲葡萄酒消费量将增加8600万箱,同期北美市场葡萄酒消费量只增长8500万箱。
同样,Vinexpo的研究报告说,由于经济的增长和消费者需求旺盛,到2013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七大葡萄酒消费国。2013年整个国家将要消费12.6亿瓶葡萄酒,比2009年增长32%。去年,中国成为世界第八大葡萄酒消费国,排在前三位的是意大利、法国和美国。2008年,进口葡萄酒占据是中国11.8%的市场,但是到2013年这个数据将达到15.8%。这个趋于事实的数据也是西方葡萄酒产国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所在。
4、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强劲持续推广更是对葡萄酒消费文化的深度教育
国际葡萄酒主要产销地的市场需求萎缩、价格下滑和供大于求直接导致了这些国家加快了向中国转移葡萄酒产能的步伐。
当很多中国消费者只知道国产的张裕、长城、王朝等国产葡萄酒品牌的时候,很多人已经领略了不少的国外葡萄酒的异域风情,并且对葡萄酒的知识及品酒水平都有所提高。也正是这些持续的推广活动,让我们知道了诸如美国的AVA——葡萄酒产地管理制度,也知道了AVA的第16号地区就是世界著名的纳帕谷(NAPA VALLEY)等丰富葡萄酒产地文化知识。
综上所述,中国葡萄酒的市场正在进行着从量变到质变,再到从质变带动新的量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进口酒对提升国内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知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行业规模的做大,有利于市场的成熟和产品的多样化丰富化,有利于中国葡萄酒行业的规范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