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森“沙草理论”打造葡萄酒全产业链

“随着我国林业进入转型升级和黄金发展期,防沙治沙和沙产业也进入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副会长钱能志表示。2012年在内蒙古乌海市举办的首届中国沙产业高峰论坛上,来自全国的数十位专家学者也认为沙草产业的应用进入了新阶段,从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格局基本形成。

  已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现已在西部荒漠最典型的内蒙古全面推开。“十年磨一剑”种葡萄的汉森酒业,被认为是走在治沙最前沿的企业之一。从防沙、治沙起步,向沙地要效益,这种模式剑指何处?

  沙草经济孕育葡萄酒

  乌海地处内蒙古西部乌兰布和与库布奇两大沙漠的交汇处。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病虫害少,有得天独厚的黄河水资源,自然环境恶劣却特别适宜葡萄种植。

  原来当地主要种鲜食葡萄,“特别甜”使得乌海葡萄受到外界称赞。在1999年,从事羊绒衫生意的商人撖昇平从临近乌海的宁夏考察了葡萄酒,坚定了他转行的信心。原因是从气候、自然环境、葡萄品质来看,乌海的葡萄是完全可以跟宁夏葡萄相媲美。

  汉森酒业甫一成立就定位于沙产业。做葡萄酒需要原料,种植是首要问题。乌海市葡萄产业办主任王芳说,乌海的葡萄从种植到成熟,往往要3年生长期,第4年挂果后才慢慢丰产,比起国内气候湿润地区只要2年,乌海种葡萄的成本明显高。

  如果农民小面积种植,可能有基本的农业设施保障。而大范围种植则完全不一样,几千亩的面积,漫漫黄沙,没有引灌设施,葡萄幼苗在一夜之间能被风沙连根拔起。“首先要有跟荒漠搏斗的勇气。”王芳说。

  汉森的种植方法是,先在几千亩沙地上种防护林,把荒地分割成若干小块,再种草,把沙丘固定。几千亩的荒地被纵横阡陌的防护林分割,葡萄与草套种,草既固沙,却会抢走养分,这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只为了酿酒,也可从宁夏、甘肃等周边地区买葡萄,但汉森并不只是做酒。”董事长撖建平说,种葡萄治沙才是汉森的基础。

  1万多亩自有基地都是在黄沙漫漫的荒漠上建成的绿洲,而汉森通过与农户合作,带动了乌海及周边共3万亩种植。有了好葡萄,就要建酒厂。“乌海发展葡萄产业,是因地选择优势林业品种。”内蒙古沙草产业协会秘书长郝诚之说,一旦形成规模了,就要通过工业化生产来提高效益。“种植-深加工”的产业链条成型。

  延伸葡萄酒产业链

  在2012年内蒙古沙草产业协会十年工作总结会上,与会专家提出了突出企业发展沙产业的主体地位,主动服务、支持企业发展沙产业。汉森的做大跟当地政府支持密不可分,以煤炭、重化工为主导的乌海市也积极谋划产业的转型,专辟高效农业园区培植现代农业。首先对企业提供政策扶持,举个例子在土地、资金、技术等方面对高效农业大力支持。其次,对外全力推广与宣传。就像乌海市提出“书法名城、葡萄之乡”的城市名片。

  郝诚之说,沙草产业是全新挑战,摸着石头过河,做出了成绩的企业也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一开始并不知道能走多远,投身沙草产业半途而废的大有人在。所以,政策支持恰恰给了企业信心与动力。“种植-酿酒”之后,汉森尝试把沙地葡萄产业从单一种植发展成集“种植、养殖、酿酒、旅游”于一体,这被形象地称为“两条线”:种植-养殖-酿酒与农业-加工业-旅游业的双重产业。

  通过种葡萄改造沙漠,用葡萄酿酒,地里套种的牧草养殖牛、羊、猪等牲畜,它们的粪便作为有机肥料回到地里。这便是打造低碳、减碳效益,发展循环经济的沙草产业全新形态。汉森酒庄在2008年建成并对外开放,酒庄有3000多亩种植示范区,酒厂全进口欧盟设备,年生产能力2万吨。酒庄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在摸索中总结、提升也恰恰让汉森找到了一条适宜的发展路线。

  传统沙草产业多是属种植、养殖的第一产业。因此,做成跨产业形态,大农业带动加工制造业,并发展旅游业,做成横跨第一、二、三产的立体化格局,很多沙草企业都在探路。汉森从单一的产业格局谋求变革,迎来了产业升级,也迎来了发展机遇。

  市场化反哺沙草产业

  在实践中,沙草企业通常会完成这样一个功能性转变:即治理沙漠由国家输血到企业造血。一旦企业形成规模,产品就要对外销售走向市场,而回笼资金再次投向沙产业,如此循环。

  内蒙古有沙草加工企业近千家,开发了以沙棘、甘草、肉苁蓉、螺旋藻、羊绒、葡萄酒和生物发电等多条产业链,并整合、集群为新型的沙产业体系,市场上也有不少叫得响的沙产业品牌。“最根本的是,企业不可能只做社会效益,必须要有经济效益,沙产业才能延续。”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副会长钱能志说。

  从葡萄原料转化为产品,汉森葡萄酒走向市场也获得了不俗成绩。最近5年,其产值从几百万元上升到2亿元。企业获得了经济效益,才能投入更多的资金继续扩大种植、扩大工业生产。2012年汉森在宁夏新建了红寺堡基地,年产6000吨规模,带动了当地万亩沙地葡萄种植。

  沙生产品有天然的品质优势,原生态无污染。汉森提出“沙漠有机”的产品特性,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就能看出沙生产品的先天优势。特别是国内假葡萄酒泛滥,进口酒良莠不齐,市场上对健康的葡萄酒需求强烈。近两年汉森凭借质量保证,出口丹麦等欧洲市场,打入了葡萄酒的传统旧世界国家。

  “沙产业的发展还要举全社会之力,我们还在不断创新形式。”汉森董事长撖建平说。葡萄认养就是其中一种。自2012年起,汉森组织实施了“牵挂绿色、认养葡萄”项目。认养人每年可分享葡萄酒,全程参与体验从采摘、选料、压榨、发酵、酿造、灌装的全程。

  从原料到市场,很多葡萄酒企业都在做,汉森所不同的是,首先是做沙草企业,在沙漠里种出绿洲,然后才是一家葡萄酒生产、销售企业。撖建平说:“我们也要做品牌,那就是让中国人喝上健康的葡萄酒,同时让蓝天更蓝,沙漠增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