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之旅:旅游开发的农转非之路

最近,烟台市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加快葡萄酒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建议》,提出为游客提供功能完备的葡萄酒休闲旅游产品;而第十三届中国·怀来葡萄节刚刚在河北省怀来县举行,据称当地葡萄酒文化和旅游休闲基地也正在形成规模;但早在去年10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就命名甘肃省武威市为“中国葡萄酒城”,甘肃武威决心成为中国的葡萄酒旅游标志;顶着国际旅游岛光环的海南也坐不住,海口南海大道上一条200米的街道,就有7家烟酒行,大大推进了葡萄酒品鉴与文化的进程。

  以上葡萄酒旅游的狂热开发似乎表明:葡萄酒旅游开发是一条捷径,对一个地方的旅游档次提升至关重要。就像迫切想打入品质生活圈子的人,不好意思说自己从没打过高尔夫,如果不推广葡萄酒旅游,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开发高端旅游的。各地也在这种所谓品位文化的气候下达成市场共识:种葡萄不是农业,而是旅游业。

  这容易让人想起前些年,一些经济决策者对落后的农业地区开出的大路货处方:种庄稼成效不明显,来钱慢,可以农转非———用朝阳产业旅游业来打包地方产品,于是一批批农产品种植园转为农家乐,一块块林地则开设为原汁原味的度假山庄。但“混”出来的毕竟是少数,剩下的只能惨淡经营,落下一个人情淳朴、原生态的好名声,却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如今葡萄的角色转变,是否也有这种功利性旅游开发的农转非之嫌?眼看各种葡萄酒种植园悉数出现,各座葡萄酒文化中心、五星级假日酒庄列入建设日程,若干个世界各国风情式酒庄、葡萄酒风情园拔地而起,为游客提供的各种除了品酒之外的一系列活动和体验层出不穷。国内葡萄酒旅游真的有这么大的市场需求?

  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国内旅游线路都在模仿国外线路,加入葡萄酒庄参观这一项。但多数时候,亲身经历往往是这样:要么葡萄酒中心被当做形象工程让游客感觉不情愿,要么被直接开设为另一种意义的购物中心,当然产品是本地葡萄酒。想象中的品质旅游与实际体验相差甚远。

  事实上,中国葡萄酒行业仍处于调整期,品牌效益不明显,进口葡萄酒占国内市场越来越大份额。按照目前全国各地推进葡萄酒旅游开发的速度,很快又会像当年的农家乐热,倒下的又是哗啦啦一大片。到时,老是大嚷特嚷葡萄酒文化的国产葡萄酒,欧美市场进不去,估计只能倒卖给非洲兄弟———可是别忘了南非也是葡萄酒大国,种植葡萄的农转非之路在当地早已是既定的事实。

  农转非并非不好,最怕的是功利之心导致心态失衡:别人因地制宜发展葡萄酒旅游,你也不切合实际,为了与国际接轨,为了攀上品位旅游的高墙,嫁接葡萄,发展葡萄酒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