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产区加快推进“十三五”期间发展转型

今年是“十三五”发展的开局年,也是葡萄酒产业企稳向好、趋于回暖的重要一年。全市葡萄酒产业将牢牢把握市委、市政府“率先走在前列”的总要求,突出问题导向,抓实抓牢品牌建设、基地建设、技术创新等重点工作,努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年内,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产量、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等增长8%左右,占全省、全国总量的比重稳中有升。

2015年是“十二五”发展的最后一年。烟台葡萄与葡萄酒局积极引导葡萄酒企业调整经营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全年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8亿元、利润3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3%和6.7%,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9.3%和57.9%。全市葡萄酒企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8件、山东省名牌产品10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6件。

烟台产区加快推进“十三五”期间发展转型

  一、“十二五”时期我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情况

  (一)产业外部环境严峻复杂

  “十二五”期间,我市葡萄酒产业外部环境非常严峻复杂。从宏观经济看,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输入性影响以及中央主动加大经济发展转调力度等,自2012年以来,宏观经济增速持续下行,GDP增速连续跌破8%、7%。从产业内部看,2013年后,全国葡萄酒产业发展进入深度调整期,产业规模、效益“双下降”。与此同时,新西兰、智利葡萄酒进口相继实行零关税,中澳自贸协议签订,进口葡萄酒加速进入国内市场。宁夏、甘肃、新疆等国内新兴葡萄酒产区异军突起,不断加大政策扶持、产区宣传力度,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可以说,“十二五”期间,我市葡萄酒产业既面临宏观经济环境的巨大压力,又承受着进口葡萄酒涌入与国内新兴产区竞争的“双重夹击”。在压力和竞争面前,全市葡萄酒企业积极顺应形势变化,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加快推进发展转型,取得明显成效。

  (二)企业数量及产品产量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过去的五年,我市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数量、产品产量实现“两个明显高于”,产业总体规模达到新水平。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35户,分别占全省的63.6%、全国的16%,占比分别高于“十一五”末9.2和1.1个百分点。葡萄酒产量达到32.8万千升,分别占全省的81.8%、全国的28.6%,占比分别高于“十一五”末9.5和3.7个百分点。烟台葡萄酒的全省主导地位、全国领先地位更加巩固。

  (三)基地建设、产区品牌宣传明显加强

  过去的五年,我市酿酒葡萄基地建设、产区品牌宣传工作实现“两个明显加强”,产区对外形象达到新高度。五年来,全市酿酒葡萄基地建设得到明显加强。从2012年开始,为鼓励企业、农民合作社实施标准化建园、规模化种植,市县两级财政对新建葡萄园给予专项资金补贴。从2013年开始,为稳定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对3年生以上葡萄园,建立了酿酒葡萄农业保险制度,3年来累计投保3.8万亩。相继举办了中欧葡萄酒技术培训班、酿酒葡萄栽培送知识下乡等活动,酿酒葡萄种植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五年来,产区品牌宣传工作得到明显加强。市葡萄与葡萄酒局、协会组织骨干企业抱团参展每年的全国春季糖酒会,组织企业到武汉、杭州、福州等国内葡萄酒主要消费城市开展市场营销。多次邀请中央电视台相关栏目组到我市实地拍摄,多角度宣传我市葡萄酒产业。在201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会上,烟台葡萄酒以896.4亿元的品牌价值,名列酒水饮料类地理标志产品第二名(仅次于茅台酒),是名符其实的中国葡萄酒第一区域品牌。

  (四)人才培养、技术科研能力明显提升

  过去的五年,我市葡萄酒人才培养、技术科研能力实现“两个明显提升”,产业发展活力实现新突破。五年来,依托产业发展优势,我市葡萄酒人才培养工作蓬勃发展,人才培养能力明显提升。2011年,鲁东大学葡萄酒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蓬莱葡萄酒学院、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葡萄酒产业专业教育基地等相继挂牌成立。2014年,我国东部地区第一所经人事编制部门批准成立的葡萄酒特色院校滨州医学院葡萄酒学院在我市成立。五年来,一批葡萄酒科研机构相继落户,我市葡萄酒产业技术科研能力明显提升。中国葡萄与葡萄酒研究院在滨州医学院成立,山东省酿酒葡萄良种工程实验室、市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相继在市农科院成立。“十二五”期间,全市葡萄酒行业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科技进步奖2项、市科技进步奖5项,科研成果有10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拥有专利63项。人才培养、技术科研能力的不断增强,为全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二、“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总体思路、目标和主要任务

    总的思路:以稳增长、调结构为主线,围绕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拓展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推进品牌建设、基础科研、酒庄发展、葡萄酒商贸流通和休闲旅游等重点工作,实现葡萄酒产业发展质量效益、规模速度“双提高”,进一步巩固我市葡萄酒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特色地位、在全省葡萄酒产业中的主导地位、在全国葡萄酒产业中的支撑地位,把烟台打造成驰名中外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

    总的目标: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产量达到48万千升,实现销售收入335亿元,均年均增长8%;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葡萄酒旅游业蓬勃发展,葡萄酒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国际葡萄•葡萄酒城”城市品牌更加驰名。

  主要任务:

  一是加大产区品牌推广力度。在城市建设、形象宣传等方面突出“国际葡萄•葡萄酒城”特色。继续做好全国糖酒会、重点市场推介活动,加强与国际葡萄•葡萄酒组织、国内外知名产区的交流,引进行业内知名节会、高峰论坛等,扩大产区影响力。

  二是完善葡萄酒产业工作机制。推动葡萄酒行业立法。健全行业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建立葡萄酒质量追溯系统。

  三是加强酿酒葡萄基地的建设和保护。引导企业自建基地和收购散户基地,大力发展合作社经济,稳定酿酒葡萄收购价格;推进基地管理机械化,修订并推广酿酒葡萄种植技术规范;指导企业对新建酿酒葡萄基地进行合理布局。

  四是大力推进产业基础科研工作。加强与驻烟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注重搞好产学研结合。

  五是加快葡萄酒庄建设发展。抓好蓬莱“一带三谷”、莱山瀑拉谷、栖霞桃村楚清河谷等葡萄酒庄集群建设,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葡萄酒小镇。

  六是加大葡萄酒文化的挖掘、整理和推广。通过挖掘、整理、宣讲烟台葡萄酒历史以及保健、品酒等相关知识,带动葡萄酒销售和产区品牌提升,以文化软实力影响全球葡萄酒竞争格局。

  七是进一步延伸完善葡萄酒产业链条,加大葡萄酒旅游线路开发推介力度。做好葡萄酒生产配套、葡萄酒商贸流通、葡萄酒会展服务等产业链延伸,促进产业集群式复合化发展。

    三、2016年的产业发展工作安排

  今年是“十三五”发展的开局年,也是葡萄酒产业企稳向好、趋于回暖的重要一年。全市葡萄酒产业将牢牢把握市委、市政府“率先走在前列”的总要求,突出问题导向,抓实抓牢品牌建设、基地建设、技术创新等重点工作,努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年内,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产量、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等增长8%左右,占全省、全国总量的比重稳中有升。工作中,主要是做到“六个着力”。

  一是着力增强指导产业发展针对性和实效性。密切关注国内外葡萄酒产业发展动态,及时进行产业发展形势分析。编制完成葡萄酒产业“十三五”规划。启动酒庄分级标准研究,探索建立产业分级管理体系。
  
  二是着力推进技术创新。梳理修订《烟台酿酒葡萄种植规范》《烟台葡萄酒标准》《烟台葡萄酒工艺规范》《烟台葡萄酒庄管理规范》和《烟台葡萄酒地理标志保护实施细则》等标准体系,牵头组建山东省葡萄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充分发挥产区专家委员会作用,组织搞好专项技术攻关。

  三是着力加大产区品牌宣传力度。组织企业在全国春季糖酒会统一参展,继续组织开展国内主流媒体烟台产区采风行活动,继续办好烟台周刊葡萄酒专栏。以“烟台产区葡萄酒名庄”和“烟台产区十大休闲葡萄酒庄”为重点,加大旅游宣传推广力度,促进酒庄经营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组织企业赴郑州、长沙等葡萄酒消费集中城市开展产区营销推介,加快推进烟台葡萄酒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注册工作,并制定使用管理办法。

  四是着力提升酿酒葡萄基地建设质量。围绕砧穗组合、葡萄园土壤质量保育等方面,协调加强产区公共基础研究。进一步深化推进酿酒葡萄农业保险工作。

  五是着力协调加强葡萄酒市场监管。加强与市食药监、公安、商务等执法部门的合作,协调加大“三不一直”(不定时间、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直奔现场)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进一步规范我市葡萄酒行业生产经营秩序。加快推进产区管理立法,完善行业管理办法和工作机制。

  六是着力深化产业对外合作交流。加强与国际葡萄•葡萄酒组织的联系,深化各个层面的交流;继续办好市民自酿酒大赛、第三届中国葡萄酒高峰论坛、第二届烟台产区新酒节等活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提升产业发展开放水平。

   (注:本文根据烟台市葡萄与葡萄酒局副局长张加玉在烟台市葡萄酒行业工作会议暨协会理事会议上的讲话内容整理,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