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酒,本源于敬酒,古代中国缺乏公共生活,社交以聚餐和看戏为主。清末来中国的传教士惊讶地发现,每个村都会定期聚饮,且各司其职,组织完密。一位神父因购地纠纷,不得不向村民赔偿一笔钱,他想购买农具、文具折抵,但村民认为,那样分配难以公平,不如聚餐,这才最公平。神父勉强同意后,表示愿意出面组织,可乡民谁家出碗,谁家出凳子,菜品分配等,瞬间就已商量好。
古人喜敬酒,因为酒的度数比较低,唐代酒一般只有0.5度,是汉代的3倍,故宋代人说:汉代之酒,略具酒味而已。唐代以前,中国基本采取分餐制,敬酒有条不紊,不显吵闹。随着佛教传入,印度桌椅等渐次在中原普及,中餐走向聚餐制,虽然加深了彼此文章来源于中国红酒网的感情,却也带来噪音过大的问题。
传统餐饮既然负担着社交功能,所以时间往往延宕,唐代一宴经常是从午至昏,长达八九个小时,清代河工宴更长达三天,还要聘请剧组唱戏,往往人去楼空,台上仍然哼唱不已。清代学者恽毓鼎在《澄斋日记》中记载,他常常一天赶几个席,一月之中,无席之日不过一周,他当时是个闲散官,吃了别人要回请,可他收入低,哪里请得起呢?只好负债撑面子,这几乎是清代的通例。一顿饭要吃如此长的时间,话题自然会渐渐枯竭,必须创造出许多游戏方式,劝酒因而勃兴。
老北京劝酒名堂甚多,分文敬、武敬、罚敬等,有行酒令的,有抽酒筹的,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说辞,蔚为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