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关税下调” 掩盖了国产葡萄酒的真正问题

随着中国与澳大利亚签订自贸协议,澳产葡萄酒的市场前景被普遍看好,更不乏观点认为这将彻底改变中国葡萄酒的产业格局,以澳大利亚葡萄酒为代表的进口产品将抢得更大市场份额,而国产葡萄酒则前景堪忧。

    的确,受行业调整的持续影响,国产葡萄酒行业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承受着较大压力,以往强势的团购、餐饮等渠道下滑严重,而大众饮用的培育工作并未取得明显效果。

别被“关税下调” 掩盖了国产葡萄酒的真正问题

    与此同时,进口葡萄酒却越来越接“地气”,几十元价位的产品大量涌现,在人们日常休闲饮用中倍受青睐。

    在这种形势下,进口葡萄酒的关税下调,可能进一步将国内企业推向艰难处境。

    事实上,关税下调对国内葡萄酒市场的影响已经有所体现。

    新西兰葡萄酒在2012年即实现“零关税”,其对中国出口量迅即大幅增长,目前中国市场已成为其最重要出口地之一。

    而根据中国与智利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2014年智利葡萄酒进入中国的关税额度为1.6%,这已经促成了智利葡萄酒逆势飚红的表现。

    2013年前8个月,智利葡萄酒对中国出口总量同比增长19.6%,出口金额高达4879万美元,同比增长26.62%,出口每箱均价为35.25美元,同比增长5.87%。

    从今年开始,智利葡萄酒对华出口也将实现零关税,其市场表现无疑还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考虑到自2013年以来的国内市场形势,受“八项规定”等政策性影响,酒类消费需求并不旺盛,市场体量也并没有明显的增长,那么各国进口葡萄酒的增量,显然吞噬了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

    数据情况也支持这种判断,去年上半年,国内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完成酿酒总量50.85万千升,同比下降3.92%,完成销售收入191.7亿元,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长0.37%,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9.91亿元,同期下降5.16%。

    进口葡萄酒的关税下调,对于国内葡萄酒行业所造成的阶段性冲击,这是客观存在也无需回避的,但如果以此为借口,掩盖了其他问题,那恐将招致真正的危机。

    以往,国产葡萄酒对进口酒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价格和营销两方面,而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这两点优势都已经靠不住了。

别被“关税下调” 掩盖了国产葡萄酒的真正问题

    在价格上,国产葡萄酒的品质根基打得更深,价格水平又相应上浮,而进口酒的价格泡沫也被逐渐挤出,此消彼长中,二者的性价比表现不断趋同。

    当然,如果一味地把低价当王牌,这个行业也不会有出路。

    而在营销方面,国产葡萄酒的所谓优势甚至是一把双刃剑,靠利益或资源关系构建起来的渠道结构,虽然能有效覆盖市场、快速实现销量,但也导致产品与大众消费群体的疏远,广大消费者对国产葡萄酒真实的品质、文化内涵缺乏有效认知。

    在真正的市场化竞争中,营销致胜反而成了国产葡萄酒的瓶颈与局限。

    相比于关税下调的后市影响,进口葡萄酒的当下所为更令人称道。

    为了与中国市场、中国文化不断融合,与中国消费者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波尔多葡萄酒行业协会推出了波尔多葡萄酒与中国八大菜系的搭配指导方案,甚至具体到与某些菜系代表菜品的口味对应,还将与中国各菜系的烹饪大师进行合作,使波尔多葡萄酒更好地融入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当中。

    还有些国外葡萄酒生产商在研究中国的婚庆市场,针对婚宴用酒特点,研发出特殊包装的产品,便于将餐桌上剩余的酒收集存放。

    正如网络上的一句流行语,比你优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他还比你更努力。

    国产葡萄酒与进口葡萄酒的未来竞争,重在比拼对市场的精准把握,对消费者需求的有效迎合。

    所以,我们不能紧紧盯着关税下调这一点,更要看清自身在市场思维和行动上的不足之处,加快调整,弥补差距。

    换个角度说,我们也不必因进口酒关税下调而看衰国产葡萄酒,市场才是决定竞争胜败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