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8日,在掌声和人们的盈盈笑意中,“醉美上海”中国葡萄酒市民品酒PK大赛落下帷幕。前来参加比赛的,不乏市民们耳熟能详的国产大牌,这么多年来,他们不断提升品质,推出了一些精选系列,着实令人期待。但更多的,还是那些市民们素未谋面的“小酒庄”。小酒庄的庄主们各有“腔调”,却共享同一个目标——酿出最好的国产酒。
与大酒商、大酒厂不同,作坊式的小酒庄们多了一丝英雄情怀的浪漫色彩。好几位“庄主”都是满怀着对葡萄酒的热爱而转行做酒,把打拼大半辈子的积蓄投入到酒庄的建设生产中,他们多自嘲“宝马进去,自行车出来”。嘴上虽这么说着,可眼睛里却闪烁着孩童般充满希冀的神情和寄托。
当说起上海人民、上海味道,大西北的庄主们多是心存疑虑。上海人喜爱“浓油赤酱有点甜”的口味远近闻名,是否对于葡萄酒也会有同样的偏好呢?多达65款的酒样来自全国各大产区,被按照颜色、价位划分为4个赛区,其中白葡萄酒1个赛区,红葡萄酒3个赛区。
赛场上,所有参赛酒又被锡纸包个密不透风,每3至5款一组随机摆放,供每桌10位上海市民品审员盲品。第一轮初赛的盲品结果显示,上海市民确实喜欢甜味,半干型葡萄酒的得分都不低;不过,每个赛区得分最高的皆为干型葡萄酒,可以理解为品审员能够理性评价葡萄酒的品质。
紧接着,比赛进入复赛阶段,反映的是上海市民对国产葡萄酒价格的期待指数。主持人随机采访发现,前来参加本届比赛的市民评审员来自各行各业,有航空公司的飞行员,有化妆品公司的管理层,更有一些颇为资深的酒类从业者埋伏其中。当他们点评心理价位时,很多人对于自己满意的葡萄酒,开出了300元,甚至500的“高价”;而当被告知全场美酒无一超过200元、甚至大多在100元以内时,他们无不大跌眼镜,拍手称赞。
这一结果,打破了上海市民长期以来对国产葡萄酒的认知,再也不用担心如何选购国产葡萄酒。显然,这个改变不是一夕而至的,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西夏王、贺兰山和御马,仍是当时贺兰山东麓最主要的三大酒厂。我看到一些内部调整的酝酿、越来越多的“老外”来到了贺兰山脚下、越来越多嗅觉灵敏的业内人士嗅到了“得天独厚的风土”的意义。在随后的三年中,我又看到全球第一和第二的酒类集团在贺兰山东麓“默契”扎营、品尝到怀来独特风土的“小气候”、新疆塞外的美妙风情……
这一段时间西北产区葡萄酒产业犹如火山喷发:数款精品在国际上摘金夺银、中国第一款葡萄酒登陆美国市场发售并热销至今、大小酒庄拔地而起、酒庄之间比拼品质。
2014年深秋,我跟随“醉美上海”中国葡萄酒市民品酒PK大赛的脚步,再次到访那些熟悉的酒庄、逐一品尝他们的酒,甚至是还没有完成发酵的2014年份。被法国勃艮第高商葡萄酒硕士课程训练过的口鼻告诉我,这里面真不乏好酒,而它们迫切需要被消费者了解,需要的只是一个让上海市民闻到“香”的机会。
质优价廉,这也是我心中未来国产葡萄酒的样子,人人都知道喝葡萄酒好,却又力不从心,怕假货、怕价格虚高的顾虑远比“怕没有名气”来得重。让优质的葡萄酒真正走入平凡百姓家的生活,成为他们日常享用的一部分,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除了有一批扎根产区、有理想的酿酒人,还需要有更多城市中的认同者——让酿酒的人安心酿酒、酿更好的国产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