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进口酒让出高端市场 量价齐跌酒商无奈转行

  变局:转战中低端市场

  山东检验检疫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在高端市场“拱手让人”的不利局面下,中低端市场又岌岌可危,这将进一步蚕食国产品牌的生存空间。国内葡萄酒产业的出路在于淘汰落后产能,抓住机遇,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品品质,树立品牌形象,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葡萄酒产业的健康发展也需要宏观政策的配套。“相关部门应尽快给予本土葡萄酒产业相应的保护和扶持,推进葡萄种植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应出台政策给予葡萄种植农户一定的资金补贴,加强技术指导。鼓励农户通过组建合作社等形式扩大国内酿酒葡萄种植面积,提高葡萄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提升葡萄原酒品质,促进葡萄酒企业技术升级,引导葡萄酒产业可持续发展。”该负责人说。

  现象:进口葡萄酒均价11.5元/升

  “今年以来,进口葡萄酒的入库量几乎是翻着跟头往下掉。今年前8个月,我们公司的业务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至少40%。”青岛经汉物流服务有限公司仓库主管潘秋玲无奈地对记者说。25日,记者在位于普洛斯青岛空港(东)物流区三号库采访时看到,这个专门用于进口葡萄酒待检的仓库比预想的要小得多。

  无独有偶,在位于瑞昌路的一家大型国有仓库采访时,记者感受到了同样的“萧条”。该仓库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入库量骤降的同时,进口葡萄酒仓储的周期明显拉长,主要原因是葡萄酒代理商下游出货难度增大,被迫滞库。

  市场降温让代理商的日子也不好过。一位从事多年葡萄酒进口的青岛贸易商甚至“改了行”。“去年、前年市场好的时候,我们一个月进好几个集装箱。可今年上半年,一共才进了几箱。可即便是几箱也很难出手,到现在还有货积压在保税仓库。”由于市场前景黯淡,这位进口商果断转了行。

  山东检验检疫局最新数字显示,截至目前,山东今年进口葡萄酒4274万升,同比下降17%。不仅如此,进口货值同比大幅下降24%,下降幅度远大于进口量的降幅。这意味着,进口葡萄酒的单价出现更大幅度的下降。

  青岛海关统计数字显示,今年前7个月,山东口岸进口葡萄酒进口平均价格为11.5元/升,下跌13.4%。其中,7月份进口平均价格为10.8元/升,下跌19.4%。

  探因:全行业“理性回归”

  进口葡萄酒缘何出现此番“过山车行情”?

  在采访中,业内普遍认为,这两年进口葡萄酒增速的下滑,正是行业趋于健康、理性的表现。

  统计显示,我国已上升为全球第五大葡萄酒消费国,进口葡萄酒在我国市场已占到30%左右的份额,而在5年前,国产葡萄酒还占据着国内超过90%的市场份额。“随着进口葡萄酒市场占有率的进一步提高,各进口品牌间的竞争也在日益加剧,进军中国的步伐也将逐步放缓。”一位业内人士分析。

  贸易纠纷导致的葡萄酒进口阶段性猛增趋于缓和。2013年6月,商务部宣布对来自欧盟的葡萄酒进行“双反”调查引发短期的市场波动,进口商、经销商以及消费者囤货导致订货数量大增。而在今年,贸易纠纷的因素被消除,进口量回落至合理水平。

  此外,因关税税率变化导致的进口量增长效应逐步减弱,自2005年1月1日起,我国进口预包装葡萄酒关税由43%下降至14%,进口原酒关税由43%降至20%,大大降低了进口成本。2006年7月1日起,葡萄酒行业实施新的《消费税管理办法(试行)》,进口葡萄酒消费税可用进口环节已缴纳的消费税抵减,使国外葡萄原酒更倾向于销往中国。同时,根据“中国-智利贸易协定”规定进口葡萄酒享受优惠关税,2013年税率为4%,每年递减2%,到2015年零关税,使从智利进口葡萄酒量逐年增长。

  分析认为,目前因关税税率变化导致的进口量增长效应正在被逐步消减,从长远看,低速平稳的增长,将成为我国葡萄酒进口行业的总体趋势。

  “过去,我们品牌的定位只有高端市场。今年以来,我们开始进口针对中低端市场的产品,市场反响较好。”拉图拉甘(青岛)国际酒业集团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过去闭着眼睛都能挣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市场正在趋于理性,这就需要全行业更加倾注于提高产品品质,打造红酒文化,增强客户的“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