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晓国产葡萄酒的营销短板

  “限制三公”、“打老虎拍苍蝇”以来,国内酒类商品消费出现了明显萎缩,特别是高端酒类。 鉴于中国的税收占GDP的比例高达41%,政府消费在酒类消费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前些年,一些地产葡萄酒厂,占了“人和”与“地利”之便,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一年轻易就能卖上千万元。如何与国际葡萄酒接轨?怎样打进沿海葡萄酒主销区市场?对于这些问题,则很少去重视。

  现在,政务消费基本退出了,地产葡萄酒企业被迫要到大市场去找饭吃,但是发觉自己的产品存在明显的短板,和进口葡萄酒在同一平台上竞争明显感到力不从心。


 

  短板一:不标明年份。

  细心的消费者常常看到一些国产葡萄酒不标明年份,甚至打着庄园酒名义的葡萄酒也不标明年份,这些酒其实售价不菲,常常是200元以上的酒。

  为何厂家要偷这个懒?因为罐子里原酒太多,消化太慢,如果标明年份,就意味着要分罐储藏或者进入瓶储阶段,如此一来成本就增加了。更重要的是,很多葡萄酒厂家根本就是亩产量较大,且管理粗放,没有分品质采收、筛选、酿酒、储藏的传统。

  短板二,包装落后,与酒不匹配。

  一些国产葡萄酒厂家喜欢使用磨砂瓶,甚至高端酒也使用这种瓶子。其实,磨砂瓶在法国、澳洲等主流葡萄酒出产国很少使用,因为其档次低,用磨砂遮盖住瓶子的瑕疵。

  此外,一些国产葡萄酒对酒冒、酒塞不够重视,常常可以看到高端酒用最便宜的胶帽,而不是国际酒庄酒常用的铝帽。更让人诟病的是,一些国产葡萄酒企业为保护标签,常常喜欢使用塑料网套在酒瓶上,这种做法其实已经很落后,国际上惯例是用遮光纸,印上酒庄的Logo。

  还有酒塞,常常是高端酒用低档合成塞,长度也不够,常常只有35毫米。出现这种内容和包装不符的现状,主要原因在于厂家缺乏对进口同档次葡萄酒的横向比较,不知彼。其次,成本意识过强,与产品定位不符。

  短板三,高低产品共用品牌。

  品牌营销领域常常讲一个主副品牌的区隔概念,奔富为何要把低端产品洛神山庄单独列出?并在酒标上去掉奔富的标识,因为他们意识到了高低产品共用品牌会给品牌带来伤害。

  反观国内的一些葡萄酒厂,售价上千的旗舰产品,二、三十元的跑量产品常常共用一个品牌名称,区别只是加后缀,对于这种打法,笔者以为是这些企业对市场营销和品牌传播理论不了解的缘故。

  笔者常常说,葡萄酒生产企业要当好农民,做好工人,做好商人。很可惜,在做好商人这个角度,好多地处西部的葡萄酒企业做得非常欠缺。

  要让喝惯了进口葡萄酒的沿海大城市消费者转回头去喝国产酒,打爱国牌其实意义不大。厂家除了酿出性价比好的酒款之外,国产葡萄酒企业在营销方面还需要补课,多听听经销商的意见,多让他们尝尝葡萄酒,有针对性的改进,或许是当下接地气的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