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产葡萄酒的冬天更加寒冷呢?

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在中国酒业协会理事会上表示,除了宏观经济减速之外,进口酒的冲击和限制三公消费也是影响葡萄酒行业发展的重要的外部原因。

  王祖名表示,前几年葡萄酒的大量进口、库存,导致现在进口葡萄酒低价抛售,甚至有些低价劣质进口酒的抛售,对产业、市场都造成了严重损害;同时,随着每年正常进口产品的比重不断上升,部分区域出现了进口葡萄酒挤占了国内品牌市场的情况,国内葡萄酒品牌识别度低、认同度低,市场份额自然就低。而中央限制“三公”消费的直接影响就是,高端产品销售明显下降,以团购为主的产品几乎全军覆没。这对于国产葡萄酒行业的打击也很大。

  “七分种植,三分工艺”,外部宏观环境之外,国产葡萄酒自身也存在很大不在。如果说国内消费者普遍认同进口葡萄酒,那么这也是国产葡萄酒自身品质问题造成的进口酒市场需求增加。回归上游产业链,葡萄才是中国葡萄酒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国葡萄种植仍需规范化和精细化。

 

  此外,产业技术不足,产品缺乏个性和市场推广模式不完善,也是我国葡萄酒产业“寒冬难去”的重要内因。

  “我们的产区、企业种植酿酒葡萄没有表现出区域的个性和特点,产品结构上几乎都把产品定位在高端,这本身就是不符合产区自然条件、市场消费规律的”,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在日前召开的中酒协理事会上如此表示。由此可见,国产葡萄酒自身定位模糊,酒品结构不合理,导致其在市场特色不足,消费者认可度自然并不理想。

  酒品之外,市场推广是产业发展提速的重要法宝,相比于进口葡萄酒的文化属性、健康功效属性推广,国产葡萄酒则更加注重品牌强势植入和对消费者品牌“高大上”概念的灌输。

  王祖明认为,推广人员不懂酒,推广活动远离消费者,并且期望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有的甚至故意把葡萄酒神秘化、神圣化,这是国产葡萄酒市场推广常见的方式,但是这样的推广方式非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加大了葡萄酒与消费者的距离”,他表示,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消费者才是最终的“终端”,在市场推广方面,国内葡萄酒企业“要细分市场,专业推广,贴近消费者,并需要有长期的、完善的市场推广计划”。

  不难预见,内外因交替,如果不作出改变,我国葡萄酒行业的寒冬仍将持续。但即便现在有所行动,在酒企思维惯性的制约下,改变及其成效也很难马上凸显,这样的寒冬想尽快回暖,难度很大。

  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和已成定局的13年颓势下,我们应该做的不仅是“悔不当初”、吸取经验教训,而应深度思考,落实行动。

  “产业的冬天到来不算太晚,市场回归理性是必然的,是好事”,王祖明在一份行业报告中如此收尾,“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个变化可能对产业产生的深远影响,并以客观、冷静、科学的态度,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待、分析这些变化及其真实原因;我们需要在思维、理念、模式等方面有根本性转变,应该更多的关注自身的问题,能打败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