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受到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进口葡萄酒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国内葡萄酒行业在销售收入、利润等方面就出了较大的增速下滑,这种情况在2013年不减反增,给整个行业蒙上了一层寒气。
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葡萄酒行业产品产量结束多年来两位数高速增长态势,同比出现大幅下滑,单从产量来看,回落到了2011年的水平。销售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与前几个年度相比增速均出现大幅回落。
产销同降之外,行业利润也大幅下滑。据数据显示,主要产区中,山东省、河北省葡萄酒行业利润总额出现负增长;西部葡萄酒产区中,甘肃、宁夏、新疆、云南均出现负增长,传统产区天津市葡萄酒行业发生亏损。从亏损情况来看,行业累计亏损额至年末增长到2.56亿元,比2012年同期有大幅增加。
具体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度1家大型企业实现利润17.42亿元(占比39.77%),同比下降28.49%;16家中型企业2013年实现利润2.25亿元(占比5.13%),同比下降61.29%;201家小型企业2013年实现利润24.14亿元(占比55.10%),同比下降2%。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虽然都呈现了效益下降趋势,但不同规模企业的效益增长情况不尽相同,大中型企业利润下降幅度明显更大。
从2010年起,我国葡萄酒行业出现增速放缓状况,2012年,出现增速下降,这样的情况不仅在销售、利润端表现明显,也已开始传导到上游生产环节。
据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介绍,由于企业在产区酿酒葡萄收购量的减少,以及企业自建或合作建设的基地进入收获期,导致部分区域收购价格下降,低于种植成本,最终导致果农拔葡萄树或越冬不埋土,即“放弃了继续种植”。由此,葡萄酒行业所受冲击可见一斑。
尽管整个酒行业2013年的形式都比较严峻,但产量、销售和利润都出现近年来最大幅度下降,一系列数据显示,葡萄酒行业成了宏观环境恶化过程中,受到冲击最大的子行业。
内外因交替 葡萄酒行业寒冬难去
中国葡萄酒产量在中国饮料酒总产量中的比例只占1%,只有啤酒的1/80,白酒的1/15,黄酒的1/5,以绝对增长空间的角度分析,其发展空间应该是是最大的;而从行业的生命周期角度看,处于孕育期向成长期过渡阶段的葡萄酒行业,应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逐步西化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保持较快增长。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盛名之下,为什么国产葡萄酒的冬天更加寒冷呢?
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在中国酒业协会理事会上表示,除了宏观经济减速之外,进口酒的冲击和限制三公消费也是影响葡萄酒行业发展的重要的外部原因。
王祖名表示,前几年葡萄酒的大量进口、库存,导致现在进口葡萄酒低价抛售,甚至有些低价劣质进口酒的抛售,对产业、市场都造成了严重损害;同时,随着每年正常进口产品的比重不断上升,部分区域出现了进口葡萄酒挤占了国内品牌市场的情况,国内葡萄酒品牌识别度低、认同度低,市场份额自然就低。而中央限制“三公”消费的直接影响就是,高端产品销售明显下降,以团购为主的产品几乎全军覆没。这对于国产葡萄酒行业的打击也很大。
“七分种植,三分工艺”,外部宏观环境之外,国产葡萄酒自身也存在很大不在。如果说国内消费者普遍认同进口葡萄酒,那么这也是国产葡萄酒自身品质问题造成的进口酒市场需求增加。回归上游产业链,葡萄才是中国葡萄酒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国葡萄种植仍需规范化和精细化。
此外,产业技术不足,产品缺乏个性和市场推广模式不完善,也是我国葡萄酒产业“寒冬难去”的重要内因。
“我们的产区、企业种植酿酒葡萄没有表现出区域的个性和特点,产品结构上几乎都把产品定位在高端,这本身就是不符合产区自然条件、市场消费规律的”,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在日前召开的中酒协理事会上如此表示。由此可见,国产葡萄酒自身定位模糊,酒品结构不合理,导致其在市场特色不足,消费者认可度自然并不理想。
酒品之外,市场推广是产业发展提速的重要法宝,相比于进口葡萄酒的文化属性、健康功效属性推广,国产葡萄酒则更加注重品牌强势植入和对消费者品牌“高大上”概念的灌输。
王祖明认为,推广人员不懂酒,推广活动远离消费者,并且期望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有的甚至故意把葡萄酒神秘化、神圣化,这是国产葡萄酒市场推广常见的方式,但是这样的推广方式非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加大了葡萄酒与消费者的距离”,他表示,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消费者才是最终的“终端”,在市场推广方面,国内葡萄酒企业“要细分市场,专业推广,贴近消费者,并需要有长期的、完善的市场推广计划”。
不难预见,内外因交替,如果不作出改变,我国葡萄酒行业的寒冬仍将持续。但即便现在有所行动,在酒企思维惯性的制约下,改变及其成效也很难马上凸显,这样的寒冬想尽快回暖,难度很大。
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和已成定局的13年颓势下,我们应该做的不仅是“悔不当初”、吸取经验教训,而应深度思考,落实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