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因上看,产品的个性欠缺不容忽视。中国是一个菜系大国,但是葡萄酒的口味并不丰富。论其原因,在李德美看来,中国葡萄酒近十年来发展迅速,却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很多基础工作不完善,不具备与法国等葡萄酒产业发达国家竞争的能力。“不同的产区都是用几乎完全一样的葡萄。因为我们研究的还不够。现在只能拿最有名气的、最被消费者认知的酒种来做。”
从外因来看,一方面,宏观经济影响了市场大环境,另一方面进口酒给中国市场带来的冲击不可小觑。据李德美透露,“海关对葡萄进口酒的备案显示应该有两万多家企业。这个数字看似令人很兴奋,然而,去年的记录和三年前的相比,可能不超过两百家企业的名单是重复的。进口之后能不能卖掉是大问题。因此,大量的企业只做了一票生意。有时往往开始卖很贵,最后只能低价抛售,就是因为他做不了,我相信未来还有更多人铩羽而归。”
酒商不按照行业规律投资,盲目进口,给葡萄酒市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不仅打乱了消费市场的稳定性,也难以保证进口酒的品质。进口酒中品质参差不齐,也令市场降低了信心。在中国,葡萄酒这个舶来品并不是消费者的硬性需求。在对葡萄酒信心降低后,消费者可以选择其它酒种替代。
另外,葡萄酒市场本身过分依赖集团消费,而忽视个人消费,同样给市场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很多商家对接的都是购买的企业中的一个人,其实只做了一个人的生意,当这个人变动了,你的市场就变动了。”李德美说。基于这种市场现象的存在,去年国家对“三公”消费的严格限制令高端产品消费明显下降,同样令葡萄酒市场受到重挫。
事实上,真正应该培育的市场是的个人消费市场,而在李德美看来,这一点恰恰是中国葡萄酒业发展的硬伤,也是导致葡萄酒业如今开始面临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酒商并未重视并培养那些真正“愿意自己掏腰包”的个人消费者群体。也就出现了推销者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等,推销者有意无意地蒙骗敷衍消费者的现象,导致消费者渐渐对市场失去信任。譬如,“很多酒商告诉消费者葡萄酒就是酸的、涩的,其实好的葡萄酒应该是味道平衡的,消费者口中的酒始终没有感受到那种美妙,没有被当成上帝来服务,便离你而去了。”李德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