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哈利迪:澳大利亚葡萄酒能吸引中国人吗?

詹姆斯•哈利迪(James Halliday)从来没有这么忙过,他承认工作压力让自己有点脾气暴躁。

  每年,这位曾经的律师和酿酒师都会推出《澳大利亚葡萄酒手册》(Australian Wine Companion),这是一本内容不断扩充的澳大利亚葡萄酒指南。2012年版是最厚的一本:有776页,包括6,000多种葡萄酒的品酒记录和1,000多家葡萄酒厂文章来源于中国红酒网的介绍资料。这本书在葡萄酒爱好者中很受欢迎,是澳大利亚最畅销的葡萄酒指南。

  今年──他称之为“疯狂之年”──他同意写第二本葡萄酒指南,名为《20美元以下的1001种葡萄酒》(1001 Wines Under $20)。这本书计划于11月出版。

  “我想,‘只有1,000种葡萄酒而已,我很快就能写完。’”他说,“结果发现写起来难得要命。”

哈利迪与记者Jason Chow谈到了他新出的2012年葡萄酒指南、澳大利亚葡萄酒市场的现状、以及澳大利亚如何开拓不断增长的中国葡萄酒市场。以下为经过编辑的访谈内容。

  记者:您更新葡萄酒指南要经历什么过程?

  哈利迪:我在6月初开始品酒,但我的高峰品酒期是在9月初。在12至14天中,我每天从早7点品到晚7点,中间休息两次,为的是给《澳大利亚人报周末版》(Weekend Australian)撰写年度葡萄酒100强的专栏。我会为此品尝1,200至1,400种葡萄酒。在14天中,我每天品尝120种葡萄酒。所有澳大利亚的葡萄酒厂都会接到提交酒样的邀请。葡萄酒指南里的大多数品酒记录就这样产生了。

  我的其他品酒记录来自评酒会,主要是在地区酒展上的评酒会。我在小型地区酒展上仔细评酒,因为我很注意那些没有出现在大都市酒展上的小酒商。

  我们真正焦头烂额的时候是从1月到3月底,那时我们会给澳大利亚的每个葡萄酒厂发电子邮件,请他们提供最新信息。葡萄酒厂生生灭灭,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我们的数据库。

  记者:在这些年中,澳大利亚葡萄酒业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哈利迪:在我们2000年的指南中,只有1,000家酒厂。现在,指南中有2,400家活跃的酒厂。这个行业在过去11年中几乎增长了1.5倍。即使在这版指南中,我们也已增加了105家新酒厂。

  记者:在澳大利亚,仍存在葡萄酒严重供过于求的情况,然而还是有更多酒厂出现。请告诉我们您对澳大利亚葡萄酒业现状的看法。

  哈利迪:这很矛盾,不是吗?但葡萄酒湖(生产出的过量葡萄酒)是葡萄酒业急剧增长的副产品,究其原因在于出口商,而不是为国内消费而生产的酒商。

  1995年时,我在一个智库小组,为葡萄酒行业做30年预测,当时我们预测到2025年时,澳大利亚葡萄酒业的产文章来源于中国红酒网值将达45亿澳元(45亿美元),其中出口为25亿澳元,国内销售额为20亿澳元。但实际上,我们在2002年就达到了这些数字。我们预计发生在30年后的情况实际上在7年后就发生了。

  此后,在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我们连续迎来三个非常好的年景──天气条件很棒──而且三年的葡萄收获量都很多。这使得葡萄酒产量过多。自从那时起,葡萄酒行业削减葡萄种植量、合理调节葡萄酒产量的步子迈得一直不够大。

  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我们在世界葡萄酒市场的占有率保持在2002年时的水平,就不会出现葡萄酒湖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过剩问题,它也是出口需求下降的问题。需求下降的原因有很多。澳元走强是一个重要因素。

  而且世界葡萄酒市场的竞争也更激烈了。(一些澳大利亚酒商)迁往欧洲各国,主要是法国南部。澳大利亚酿酒师到了那里,开始酿造更高质量的葡萄酒,并向他们显示如何酿造葡萄酒。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们在澳大利亚生产的葡萄酒明显优于欧洲生产的同等价位葡萄酒。我们挤垮了法国。法国当时是向英国出口葡萄酒最多的国家,而我们把它的排名挤了下去。但现在,欧洲人的葡萄酒质量赶上来了。

  记者:澳大利亚是如何打入中国市场的?

  哈利迪:靠坚持不懈。这要求我们用中国的角度看问题,并作出长期计划。

  澳大利亚已经拥有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20%的份额,紧随占40%中国市场份额的法国之后。中国是澳大利亚售价超过10美元的葡萄酒的最大市场。从销量上看,中国是继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之后,澳大利亚葡萄酒出口的第四大市场。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无论何时,当两个国家拥有紧密的贸易关系时──煤炭和铁矿石目前是澳中贸易关系的纽带──其他好事自然而然就来了。澳大利亚即使什么都不做,我们的葡萄酒对华出口也依然可以继续增长。当然,我们不会什么都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