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葡萄酒拍卖市场还有一个致命的瓶颈—葡萄酒保存

 按照富人品味的提升速度,葡萄酒很快就要在拍卖场上占得一席之地。不过,葡萄酒业界为此所做的准备却不敢恭维。

  说葡萄酒是拍卖场上的甜点,因为它们被放在动辄上亿元的房产、地产、瓷器之间,显得很不起眼,在竞拍人看来就像是舒缓现场氛围的调剂品。当拍锤落地,价值上亿的地皮物有所属的时候,谁会将几瓶一两万的葡萄酒看得太重呢?所以竞拍者左右一起哄,葡萄酒的成交价价格很容易被抬得相对较高。

  人们之所以愿意出这个高价,很大程度是买方并不太看重性价比。用一瓶五万元拍到的葡萄酒招待客人,也就象征着五万元的范儿,至于这瓶在葡萄酒专业角度价值究竟有多高,在很多人看来并不重要。在这个转型社会,富人圈子里真正懂葡萄酒的人不算少,也不算多,所以这种心态很普遍。

  因为这种心态,国内葡萄酒拍卖总是很热闹,却不够繁荣。只有竞拍者对拍卖品的价值成竹在胸,拍卖场才有可能有生命力。就我所见,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葡萄酒拍卖市场比北京更加理性一些。上海的葡萄酒拍卖,竞拍者常常是有计划地进行收藏、投资,拍卖的量也比北京大。这些竞拍者既是资深的葡萄酒爱好者,也是葡萄酒收藏、投资者,他们拍进的葡萄酒少量自己喝,大部分是投资,以酒养酒。

  在北京,葡萄酒竞拍者常常是偶然地、兴致所至地举手叫价,也没什么明确的投资计划。这样买回家的葡萄酒,要是碰到某个重要时刻就消费掉了。这样的南北差异与南方人的细腻、北方人的豪爽不无关系。但往深处看,也说明南方葡萄酒文化更成熟。葡萄酒投资的观念是葡萄酒文化的重要一环,成熟的葡萄酒市场,它也是推进葡萄酒拍卖繁荣的一个持久动力。

  国内葡萄酒拍卖市场还有一个致命的瓶颈——葡萄酒保存。葡萄酒是一种娇贵的拍品,甚至比古画还难保存,温度、湿度一个跟不上,品质就要受损。怎么让竞拍者确信自己买到的葡萄酒保存完好呢?国内一般拍卖行能做的,就是请专家通过木塞、外观来鉴别保存情况。但任何专业认识都清楚,这类外在鉴别很难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同样的,我们来看看欧洲和美国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他们并不是事到临头才来检查,而是从一开始的时候,收藏者就有意识地给每一瓶收藏级葡萄酒建立一个小小的档案,这瓶葡萄酒每段时间在何处保存全都一目了然,竞拍者可以自己核实这些信息的真实性,根据这些信息自己决定买还是不买。

  还有一种更完备的方法,收藏家将葡萄酒存进一站式“葡萄酒银行”,酒被放到“银行”的酒窖之中妥善保存,如果要拍卖,酒不用到场,只要银行出具的相关说明即可。待到竞拍者拍得葡萄酒之后,酒甚至都不用挪动地方,就归于新主人所有。这一系列关于葡萄酒收藏的服务设施,在中国全然还是空白。假如这些方面能有完备的建构,葡萄酒拍卖在国内可能会呈几何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