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是洋酒还是中国土酒?
有人说,葡萄酒是外来文化,因而它长期被列入“洋酒”之列。但实际上,最原始的“酒”是野生浆果经过附在其表皮上的野生酵母自然发酵而成的果酒,称为“猿酒”,意思是这样的酒是由我们的祖先发现并“造”出来的。而我国是世界人类和葡萄的起源中心之一,因此,葡萄酒应是“古而有之”了。
葡萄,我国古代曾叫“蒲陶”、 “蒲萄”、“蒲姚”,“葡桃”等,葡萄酒则相应地叫做“蒲萄酒”等。此外,在古汉语中,“葡萄”也可以指“葡萄酒”。关于葡萄两个字的来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饮之,则然而醉,故有是名。“ ”是聚饮的意思,“ ”是大醉的样子。按李时珍的说法,葡萄之所以称为葡萄,是因为这种水果酿成的酒能使人饮后 然而醉,故借“ ”与“ ”两字,叫做葡萄。
我国是葡萄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原产于我国的葡萄属植物约有30多种(包括变种)。例如分布在我国东北、北部及中部的山葡萄,产于中部和南部的葛,产于中部至西南部的刺葡萄,和分布广泛的 等等。都是野葡萄。
我国最早的葡萄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
《诗·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 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诗·王风·葛 》:“绵绵葛 ,在河之 。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诗· 风·七月》:“六月食郁及 ,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从以上三首诗,可以了解到在《诗经》所反映的殷商时代(公元前17世纪初——约前ll世纪),人们就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
《周礼》是儒家经典之一,搜集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并添附了儒家政治理想。文繁事富,体大思精,学术治术无所不包,历来为学者所重。古文经学家认为《周礼》为周公所作,近人则将其认定为战国时期的作品。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汇通今古文之说作《周礼注》,精当博洽:学者靡然从之。
《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 、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郑玄注:“果,枣李之属。,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批把之属。”这句话译成今文就是:“场人,掌管廓门内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时收敛贮藏。”这样,在约300O年前的周朝,我国已有了家葡萄和萄萄园,并且已知道怎样贮藏葡萄,在当时:葡萄是作为皇室果园的珍异果品的。
不过,中国葡萄和葡萄酒业开始,还是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前88)。从汉武帝建元年间张赛从西域引进欧亚种葡萄,到清末民国初的二千年间,我国的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的发展大致上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汉武帝时期:葡萄酒业的开始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葡萄酒业的恢复、发展与葡萄酒文化的兴起;
唐太宗和盛唐时期:灿烂的葡萄酒文化;
元世祖时期至元朝末期: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的繁荣;
清末民国初期:萄萄酒业的转折期。
因此,葡萄酒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缓慢的发展过程,葡萄酒应是中国“土酒”,而不是“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