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孙健:不能叫成功,至于取得成绩的原因,第一个是这些年中国葡萄酒市场发展的三次大的机遇,张裕都抓到了。
1996年,“干型”葡萄酒在中国只卖一点点,而且主要还是“干白”。那一年,我们国家从南到北刮起了一场干红风。为了应对,那一年除了在生产上做一些配置之外,张裕做了一个很大的决策,把销售团队的四支队伍全部并成一支,集中精力卖干红葡萄酒,再加上迎合了市场大的增长变化,红利一下子被我们抓回来了。
也是通过这一次大的机遇,大概过了两三年之后,张裕在国内干红市场奠定了龙头地位。
NBD:当时张裕的销售队伍有多少人?
孙健:四支队伍加起来有接近500人了。在1996年之前,做葡萄酒的队伍只有七八十个人,我们把几十人的团队扩大到接近500人,大家同时卖干红葡萄酒,一下子抓住了市场。
在这件事之前,张裕还不占优势,但是在抓住机遇之后,张裕就变成行业排第一的企业了。我也算是当事人,当时我是营销公司的经理,也算是比较重要的中层,亲身经历了第一次机遇。
NBD:在奠定了行业第一位置后,张裕等到下次机遇是什么时候?
孙健:第二次机遇是在1998、1999年的时候,当时中国葡萄酒市场已开始升级了,有些消费者觉得喝三四十块钱的酒不过瘾,还想喝更好一点的,那时张裕就把1931年创立的老牌子——解百纳,当成重点进行推广。
当年我去中央电视台竞标,不到两千万的一个标,就被评为当年葡萄酒行业的几大“傻”之一。因为那些评审专家认为,解百纳商标权尚在争议中,张裕就敢在这个品牌上投那么多钱,太冒失了。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张裕在解百纳这个腰部产品上发力,确实收到了效果。
解百纳的主流价位基本在80~200块钱一瓶,这个价位的销量最大,企业效益也好,消费者也喜欢,各级利益都能保障,到现在张裕把解百纳做成了大单品,一年3000多万瓶的销量。
回过头看看我们国内的同行,在2010年之前,如果能在腰部产品上也形成大品牌,而不是在低价位上竞争,可能今天会发展得更好。低价位的产品,虽然销量也可以,但却赚不到很多钱,企业难以为继。
NBD:前两次机遇与消费升级有关,第三次机遇是不是也是这个原因?
孙健:第三次机遇始于2002年,当时中国葡萄酒市场再次升级,也正是那时,中国开始有了酒庄概念。
2002年,我们建成了中国第一座专业化酒庄——张裕卡斯特酒庄。在那之前我们去国外学习,当时的卡斯特集团(现卡思黛乐)在法国有8座酒庄,我都羡慕得不得了,“他自己就有8座了,但中国当时一座酒庄都没有。”
从2002年建了烟台张裕卡斯特酒庄起,张裕到现在已在国内布局了8个酒庄。借助酒庄,我们不断地往高端升级,当时解百纳的零售价位是每瓶80~200块钱,但酒庄酒一般都是300多(元)的零售价,一直到一两千(元)不等。
现在回顾,中国葡萄酒市场三次大的机遇,张裕全都抓到了。在这个过程中,说点“不客气”的话,对比国内的竞争对手来说,我们把最大的一块蛋糕切回来了,所以说我们能够在行业中排在最前面,而且和后面对手的差距,拉得也比较开,抓住机遇是最重要的原因。
NBD:三次机遇都是全行业的,也就属于客观环境,在这期间张裕的发展,还有其他内部因素吗?
孙健:好的机遇我们抓到了,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就是1997年和2000年,我们股票在B股、A股的上市。以及2004、2005年我们企业的改制,多元化产权结构的改造。
说到上市,我觉得倒不是因为张裕拿到多少资金,更主要的是通过上市,张裕的公司治理结构更加规范。而企业改制后,张裕变成一个多元化投资的企业,由原来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变成了几方股东制衡的公司,员工和管理层激励就更到位了。
另外一个因素,实际上还是靠领导人、靠团队,张裕这些年来的业绩,是靠好的团队干出来的,我们并不比同行聪明多少,但是干劲、付出还是挺多的。
| 安全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