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俺们这个行业未来的蓝图会是什么?
这几天,圈儿里的新闻恐怕就是有一些酒被帕克团队评分了,分值不错。这对于当下国产葡萄酒行业,无疑是一剂“壮阳药”。这剂药给国产酒有一点加分,但是解决不了我们当下面临的困境:
①市场大片丢失,领头羊张裕和中粮长城开始大规模代理进口酒。
②市场容量在扩大,国产酒庄酒也在大踏步进步,但是消费者不买账。
消费者成熟速度很快,每次教会一批消费者品鉴葡萄酒,然后他们就跑到进口酒里。
我经常对我的朋友开玩笑:好比九十年代辛辛苦苦把女朋友送出国留学,回头她和你拜拜。
1995年的上海
1995年以前,可以说是中国葡萄酒的1.0时代,国内葡萄酒厂不少,但是产品五花八门。按照今天的法典,很多叫葡萄酒的都不名副其实,大多数没有经过发酵把糖转化酒精这种生化过程。
1995年后,干红热兴起。这个时期沙城产区的中法示范农场(也即中法庄园)可以成为标志。1997年温家宝出访法国,开启了中法葡萄酒合作的新篇章,在怀来沙城产区建立中法示范农场,引进法国优质苗木 16个品种,21个品系,开创了国内 100% 进口优质嫁接苗木的先河。从此中国葡萄酒行业开始模仿学习之路,全国很多产区陆续建立灌浆场。这个时代可以称为中国葡萄酒的2.0.。
2008年以后,国产葡萄酒在种植酿造和市场营销都取得长足进步,在宁夏和沙城产区已经开始酒庄酒试水。酒庄人开始尝试控制产量、小罐发酵、寻找有风土特点的产区品种。可以说中国葡萄酒进入3.0时代。
酒庄人走的路没有错,但是仗越打越艰难,“鬼子”更他妈如雨后春笋一般多,现在快成了小股部队游击战了。
主要原因是:
①葡萄酒行业在国家间贸易谈判中,是门外野蛮人屠戮的对象。智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自由贸易区中,葡萄酒是免关税的。
②国产葡萄酒没有成本优势。国内大多数产区需要冬天埋葡萄,这无疑增加了劳动量。农村的劳动力严重短缺和老化,农业集约化没有完成这些都增加了酒庄运营成本。
③葡萄种植尚在探索中。大多数酒庄还需要去买葡萄,自己的园子尚在幼儿园中。某产区曾经出现笑话,一个酒庄拿农民葡萄获奖,这个老农来年自己也建个灌浆场也获奖。所以我们经常出现产品严重同质化。祖国江山一片红-赤霞珠。
④酿酒师团队、和酿酒文化没有形成。学习酿酒的年轻人很难在远离城市的农村忍受寂寞。大多数酒庄还是只有一个酿酒师,庄主自己兼CTO,因为行业效益或其他原因,酿酒师很少出来参加培训,更不消说去国外产区考察及与国际同行交流。只能说掌握了流程和工艺,酿出来的酒缺乏个性,用酿赤霞珠的方法去酿其他品种。
从2012年以后,一些有志向的国产酒庄人以沙城产区马丁酒庄还有宁夏、新疆的部分小酒庄自发成立NGO-葡粹联盟,大家在这个家庭共同分享种植、酿造经验,共同市场推广,探索中国酒庄自己的特色。这些小酒庄把大门和酒窖打开,让更多的爱好者走进来。
马丁酒庄 阳光酒坊
国产酒庄人在营销上也总结出自己当下的打法:
①体验在先,利用酒庄离消费者最近的优势,引导爱好者参观游览。
②主打情怀和圈子口碑。马丁酒庄在北理工和北大校友圈子用信任建立品牌,以个性服务满足情怀需求。
③选择特色小众突破。这个当属百利生,从中医健康药酒杀入葡萄酒市场。
马丁酒庄出品葡萄酒
世上本无路,路是人走出来的。近五六年国产酒庄开始重视田园建设。陆续在培育自己园子,但摸索出适合什么品种还需要时间,葡萄出好酒的树龄要在十年以上。总而言之,国产酒庄酒要赶上国际同行还需要时日,需要从追求产量变成苛求质量,市场不缺葡萄酒,市场缺少优质葡萄酒。
马丁酒庄的田园风光
国产葡萄酒的3.0时代应该是:
①独立的田园,里面有独居风土特性的品种。
②优秀的酿酒师团队,懂田园管理,熟悉国外产区及品种特点,掌握国际葡萄酒流行趋势。
③酒庄庄主有耐心,热爱葡萄酒行业不是热衷此行业的投资。从美国和澳洲后来兴起的新的优秀酒庄看,很多庄主是从事科技的人在兜里有银子后迷上葡萄酒。靠葡萄酒挣大钱是伪命题。
我们无疑追赶工业4.0,
我们有意这份坚守,
用自己的耐心、
追求精致的恒心,
去酿造国人的一杯酒!
| 安全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