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每逢过节或者家中来客摆宴席,自己总是有机会端坐席间——只从记事的年龄起,身为男孩子,很小就获得接触“酒”的机会,虽然那时没有限制未成年人饮酒的法令,但是,父母也会考虑到小孩子饮酒不利于身体发育,给我喝的不过是那种带有葡萄味的“葡萄酒”——带有甜味,混合葡萄汁以及葡萄味香精的低酒精度饮料。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封堵这种酒瓶口的是铝质的螺旋帽,而大人们喝的白酒,采用皇冠盖封口,如果也见到铝质的螺旋帽封口的白酒,还会是较贵的“好酒”呢。
说是“喝酒”,其实也就是装个样子,为了获得“上桌”分享美食的机会而已,结果总是,自己没有喝到几滴,酒都是被叔叔大爷们喝掉了。“甜甜的,说不清的似乎带有葡萄味,螺旋帽封口的”,这就是那时对“葡萄酒”的印象。直到上大学,品尝了学校实验室酿制的全汁葡萄酒,才知道“葡萄酒”原来是采用专门的葡萄酿造的,“酸酸的,带有涩味”。尽管那时采用专门的葡萄酿造的全汁“葡萄酒”已经有近乎十年的历史,由于供应量的限制,更主要是价格较高的原因,寻常百姓还是难以喝到,即使喝过的人,也多会说不喜欢那种“酸酸,涩涩”的味道。
十年前,中国市场中被称为“葡萄酒”的产品有两类:一种就是前文提到的,采用不少于50%的葡萄汁,添加其他食用的葡萄风味物质兑制的,称之为“半汁葡萄酒”,“甜甜的,带有葡萄味”,瓶口采用铝制的螺旋帽封堵,价格比较低。另外一种是全汁葡萄酒——如同今天的葡萄酒一样,采用100%的专门酿酒葡萄酿造而成,不仅不甜,往往是“酸酸的,带有涩味”,酒标上会专门标注“XXX干红/白葡萄酒”,以区别于前面的那种“葡萄酒”,瓶口采用软木塞封堵,价格往往也比较高。
2004年以前就开始饮用葡萄酒的中国人,对于这个现象恐怕不陌生,当见到螺旋帽封口的葡萄酒瓶,总是要先看判断一下,是不是童年记忆中的那种“半汁葡萄酒”。或许,只有喝过“半汁葡萄酒”的那一代人成为历史的过客,螺旋帽封口的葡萄酒才会改变自己不被误解的尴尬局面。
螺旋帽使用在葡萄酒瓶上,由此解决了软木塞带来TCA污染葡萄酒的风险。但是,如果消费者对于这种TCA污染的鉴别能力比较低时,螺旋帽的这一优势也就不能体现出来,生产者还会说:使用螺旋帽,还需要在灌装线增加设备,并且对瓶口的规整度要求提高,酒瓶的价格也就不能一再降低……软木塞的拥趸者也会很时髦地说:螺旋帽加工时碳排放可比软木塞高多了……
一种新技术推广成功与否,总是会受到历史与社会背景的影响,只有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提高,无论是销售者还是生产者,才会为消费者改变。
出产于澳大利亚或者新西兰的很多葡萄酒,在其本国多采用螺旋帽,可是,在中国市场你喝到的可能是软木塞封口的。
| 安全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