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法兰西奇迹”?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心血管疾病控制系统——“莫尼卡项目”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法国人的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比其它西方国家,尤其是比英国人和美国人要低得多,其标准人群(35~64岁)中冠心病的死亡率男性约为英国的1/2,为美国的1/4;女性约为英国的1/3,为美国的1/4。
法国人的饮食中动物性脂肪含量高,胆固醇摄入量大,而且法国人吸烟嗜酒成性。1970年,法国人均葡萄酒的消费量为108升,相当于平均每天要喝300毫升,这还是按总人口计算的平均值,如果不把儿童计算在内,数字将更大。法国人的人均葡萄酒饮用量居世界首位,由此似乎可以认为由于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因素,法国人应该是一个有健康危险的群体。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进一步研究表明,比起那些正常饮食中不包括葡萄酒的人来说,进餐中饮用葡萄酒的法国人的心血管疾病和发病率及死亡率较低。这就是所谓的“法兰西奇迹”(The French Paradox)。
“法兰西奇迹”引出的结论是:法国人与英国人和美国人的饮食结构基本相同,显著区别是,英国人爱喝一种叫威士忌的蒸馏烈性酒;美国人则爱喝啤酒,人均啤酒消费量居世界首位;法国人则钟情于可口好喝、并带有浪漫色彩的葡萄酒。显然,差别和起作用的都是葡萄酒。
我国传统医学对葡萄酒的药用价值有那些认识?
我国古代医学家很早就认识到葡萄酒的滋补、养颜、强身的作用。
《诗经》中便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意思是说用酒帮助长寿。
《汉书·食贸志》中说:“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认为酒是上天赐与的美食,把酒与帝王的享乐、养生联系到了一起。
我国秦汉时期人托名“神农”所作的《神农本草经》,为我国现存较早的药物
学重要文献。该书共收载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并将药物分为三品。认为无毒的称上品为君,毒性小的称中品为臣,毒性剧烈的称下品为佐使。《神农本草经》将葡萄、大枣等五种果实列为果中上品,并记述:“蒲萄:味甘,平。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久食,轻身、不老、延年。可作酒”。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酒有“暖腰肾、驻颜色、耐寒”,“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正因为如此,人们喝酒时总以祝寿为最好的祝酒词。
元朝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功效也作了介绍。
《饮膳服食谱》上记载:“葡萄酒运气行滞使百脉流畅”。
在《古今图书集成》内记载:“葡萄酒肌醇治胃阴不足、纳食不佳、肌肤粗糙、容颜无华”。也说明了葡萄酒有恢复疲劳、促进血液循环、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和美容的作用。
美国政府为何出资研究葡萄酒的保健效果?
美国政府于1995年6月将《葡萄酒的保健效果》研究课题列人200万美元的国家预算。各国政府历来都是指责过量饮酒的危害,而由政府出资将酒的正面效果作研究课题则是从未有过的。
在美国短短的二百年历史上,就有过长达13年的政府禁酒。1919年美国国会通过“沃尔斯特德法”,明令禁酒,只允许少量的葡萄酒供“医疗和宗教使用”。直到1933年1月,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执政后,才废除了禁酒令。时间的流逝,不仅会改变人们的观念,也会改变政府的行为。在美国政府出资研究葡萄酒的保健效果后,英国政府也提出要提高推荐饮酒量的上限。世界上开始承认适量饮用葡萄酒的保健功能。
大量病理学研究资料表明,适量饮酒能降低死亡率和心脏病的危险。1992年5月,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第326卷第21期)上撰文,认为适量饮用葡萄酒是减少心脏病的九种科学方法之一。1995年 Griffith报告他的研究结果,认为每天摄取酒精10~30克,可降低死亡率20~80%,平均可降低5O%。日本于1995年发表了一项以5139名男性医生为对象,历时12年的跟综调查结果,发现每天摄取27克以下酒精的人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戒酒者或者从来不饮酒的人。美国的医生们干脆成立了“葡萄酒医疗之友俱乐部”。大家都知道,医生和会计师都是非常理性的社会阶层,不是凭感情和冲动行事的,总没有听说过医生们成立过“香烟医疗之友俱乐部”,“牛羊肉医疗之友俱乐部”吧, 由此可见葡萄酒的保健效果得到了美国医生们的普遍认同。
事实上,医学研究已取得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适量饮用葡萄酒具有良好的预防性疗效,特别是在减少冠状动脉疾病方面尤为显著。
葡萄酒为什么能解除“应激”?
越来越多的研究和证据表明,“应激”( Stress)是危害现代人类健康的祸根。
“应激”是心理学和生理学名词,是指任何可以扰乱机体功能的紧张因素和干扰因素。物理应激如冷、热、噪声等可引起人体的各种生物学反应;心理应激如挫折、剥夺、冲突等可引起心理防御反应。多数情况下,以上两种类型的应激可同时存在。应激可导致多种行为模式,其中一种称为 A型行为模式,其特点是缺乏耐心,总感时间紧迫,拼命地竞争,心中只想到职业以及有关的期限要求。有报告说,这种行为模式的人为冠心病高发人群。更有研究证实,应激是导致人体内产生氧自由基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