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外葡萄酒品牌在北京的市场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
在北京市场上,国外品牌背标上所显示的国内代理不外乎ASC精品葡萄酒公司、名特公司、圣皮尔金鹰葡萄酒销售公司,作为北京三大国外红酒的代理商,它们代理着美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阿根廷智利等几十个国家的原装进口酒,其中包括了目前国际上几乎所有知名的红酒品牌。这些国外红酒遍布北京3星级以上酒店的各个餐饮网点:中餐厅、西餐厅和酒吧。各厅吧之间,酒水消费特点差别很大,西餐厅和酒吧多以洋酒为主;中餐厅则以饮料、啤酒和高档白酒为主消费酒水。一个酒店的负责人很直接地跟笔者说,我们只买国外的品牌。
在有国内红酒销售的酒店里,笔者发现了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个星级酒店里一般不会超过3个国内品牌(国内除了长城、张裕、王朝、龙徽等大类品牌外,其他品牌很难在酒店见到),其余的就是一些贴着英文标签的国外红酒牌子。
一般情况下,高档星级酒店不允许厂家促销活动,国内红酒通常所用的以促销刺激销量的手段得不到有效发挥;在质量、口感等实力上,又难于与国外品牌相媲美,销量自然提高不上去,这是国内许多红酒放弃高档酒店的原因之一。
而洋酒品牌一直以来都以星级酒店的中西餐饮网点及酒吧为主要销售路径,一方面,三星级以上酒店的进驻人员均为高阶层消费者,带动消费能力强,为红酒目标消费者的针对群体,同时,对国外品牌有特殊的喜好;另一方面,酒店渠道一直都是国内红酒的弱势渠道,洋酒以此为主攻渠道,这样就避免了与国内红酒品牌正面竞争。
目前,中国95%的葡萄酒销售依靠大型连锁超市,所以,随着2004年关税下调日期的接近,各洋酒加快了拓展渠道的步伐,网络触角开始从酒店、餐饮移伸到各大型商超等大众化卖场。
在12月初的笔者市场调查发现,北京各大型商超里洋酒品牌随处可见,在一些诸如家乐福、普尔斯马特、沃尔玛等跨国连锁店里,洋酒品牌占去了整个红酒区的1/2,甚至更多。
下面图1、图2、图3分别是笔者针对北京商超抽样调查过程中的12个国家、111个国外红酒品牌,从产地区域、价位归类等数据资料中整理、分析所得。
图1:国外葡萄酒在北京的主要品牌数量比较图:
▼此进口的12个国家分别为:美国、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法国、意大利、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新西兰和南非。
▼在对此12个国家111个产品的调查中发现,美国、意大利产品最多各占17%;澳大利亚次之,为16%;奥地利最少,仅为3%。
▼在这12个国家的36个酒类生产商中,美国最高,为19%;法国、意大利次之,为18%;澳大利亚为15%;智利、新西兰、南非、葡萄牙、奥地利、阿根廷、加拿大为最低,均占3%。
▼美国对中国进口葡萄酒的力度最大,仅加州一个区,就有4家酒厂的近18类产品在北京市场销 售。
▼在法国这些进口的产区中,涉及到了法国10大著名葡萄产区的7家。
▼澳大利亚、智利葡萄酒正以12%的增长速度进入中国市场。
图2:各主要葡萄酒出口国在北京市场价位区域比较图:
▼在美国20个产品的价位抽样中,几乎包容了高、中、低3个不同档次。最底的38元一支也有, 几百元一支的也有。
▼美国葡萄酒的价位设定普遍偏低,最高价位也仅为352元/支。有73%的价位处于100元以上。
▼在这12个国家中,价位密集度最大的为阿根廷,它所有产品整体的定位为100元/支左右的中、低档。
▼法国食品协会进驻中国市场之前,就把目标锁定中国白领,由上图的数字显示,法国红酒在北京市场的价位表现100-1000元/支之间不等,其中70%的价位在200元/支以内。这样的价位对中国白领来说,完全可以接受。
▼意大利的红酒价位最具弹性,覆盖了整个高、中、低档区域,既可以满足红酒初学者的好奇,又可以给红酒爱好者一些酒道上的惊喜。
▼在调查的12个国家之外,德国对中国的红酒进口也正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洋酒的终端促销。针对国内红酒促销活动,洋酒也“入乡随俗”地搞起了各类促销,只不过洋酒的促销方式有别于国内常规单一的促销,给消费者的感觉是更为新颖、别致,更有针对性地吸引目标消费群,同时,更有利于品牌健康成长。
注:文中数据均为抽样调查,其中难免粗陋,有失偏颇之处望见凉。
作者: 苏灿
| 安全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