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初的葡萄酒
清朝,尤其是清末民国初,是我国葡萄酒发展的转折点。首先,由于西部的稳定,葡萄种植的品种增加。据〈〈清稗类钞〉〉:“葡萄种类不一,自康赜时哈密等地咸录版章,因悉得其种,植渚苑御。其实之色,或白或紫,有长如马乳者。又有一种,大中间有小者,名公领孙。又有一种小者,名琐琐葡萄,味极甘美。又有一种曰奇石密食者,回晤滋葡萄也,本布哈尔种,西域平后,遂移植于禁中”。
清朝后期,由于海禁的开放,葡萄酒的品种明显增多。除国产葡萄酒外,还有多种进口酒。据〈〈清稗类钞〉〉:“葡萄酒为葡萄汁所制,外国输入甚多,有数种。不去皮者色赤,为赤葡萄酒,能除肠中障害。去皮者色白微黄,为白葡萄酒,能助肠之运动。别有一种葡萄,产西班牙,糖分极多,其酒无色透明,谓之甜葡萄酒。最宜病人,能令精神速复”。〈〈清稗类钞〉〉还记载了当时北京城有三种酒,一种为南酒店,一种为京酒店,还“有一种药酒店”,则为烧酒以花蒸成,其名极繁,如玫瑰露、茵陈露、苹果露、山渣露、葡萄露、五茄皮、莲花白之属。凡以花果所酿者,皆可名露。由此可知,当时的药酒店还出售白兰地酒。据清〈〈西域闻见录〉〉载:“ 深秋葡萄熟,酿酒极佳,饶有风味。”“其酿法纳果于翁,覆盖数日,待果烂发后,取以烧酒,一切无需面蘖。”这可是道地的葡萄蒸馏酒。
清末民国初,葡萄酒不仅是王公。贵族的饮品,在一般社交场合以及酒馆里也都饮用。这些都可以从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所作的〈〈赴淮舟行杂诗之六相忘〉〉:
“短日千帆急,湖河簸浪高。
绿烟飞蛱蝶,金斗泛葡萄。
失薮衰鸿叫,搏空黄鹄劳。
蓬窗漫抒笔,何处写逋逃。”
曹寅官至通政使,管理江宁织造,巡视两准盐漕监察御史,都是些实实在在的令人眼红的肥缺,生前享尽荣华富贵。这首诗告诉我们,葡萄酒在清朝仍然是上层社会常饮的樽中美酒。
而费璜的〈〈吴姬劝酒〉〉则写出了当时社交场合饮用葡萄酒的情景:
“吴姬十五发 ,玉宛蒲桃劝客酣。
但过黄河风色冷,更无春酒似江南。”
1892年,爱国华侨实业家张弼士在烟台芝罘创办了张裕葡萄酒公司,并在烟台栽培葡萄。这是我国葡萄酒业经过二千年的漫长发展后,出现的第一个近代新型葡萄酒厂,贮酒容器也从翁改用橡木桶。1912年,孙中山先生曾亲临张裕翁公司,题写了“品重醴泉”;四字,给予很高的褒奖。康有为曾下榻张裕公司,并赋诗:
“浅饮张裕葡萄酒,移植丰台芍药花。
更复法华写新句,欣于所遇即为家。”
1914年,公司正式出酒,即在当年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获得最高优质奖章。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张裕所产的红葡萄酒、白兰地、味美思,以及用欧洲著名优良葡萄品种命名的“雷司令”、“解百纳”葡萄酒等荣获金质奖章,自此,烟台葡萄酒名声大振。此后,太原、青岛、北京、通化相继建成葡萄酒厂。这些厂的规模虽不大,但我国葡萄酒工业已初步形成,葡萄酒的消费面扩大。从田汉先生于1922年发表的独莫话剧〈〈咖啡店之一夜〉〉,可知当时社交场合和民间饮用葡萄酒已较普遍:
“饮客甲:白姑娘,再替我斟一杯,你也再陪我喝一口儿吧。
白秋英:我不能再喝了,威士忌怪辣的,我只能喝一点葡萄酒。
饮客丙:我也爱喝葡萄酒。”
由于军阀连年混战,帝国主义的摧残 ,官僚资本的掠夺,我国的葡萄酒业难以生存,连赫赫有名的张裕葡萄酒公司也无法维持,到1948年仅剩职工两人,工人三名,公司完全破产了。
从1949年建国初期剩下的葡萄酒厂和年产量来看,吉林通化为39吨,白长山这23吨,北京为20吨,山东烟台6.4吨,山东青岛4.5吨,山西清徐2.9吨,六个厂总计年产葡萄酒115.8吨(折全汁酒产量84.3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