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穴一:高估自身实力,大多抗不过2年。
进口葡萄酒商绝大部分都是总资产低于100万的小企业,这个资产不仅包括压库产品的货值,还有公司运营储备资金。按照保守测算,老板会认为就算一瓶酒不卖也能抗住两年,而且有信心两年内肯定能够打开销路,效益大大地!
结果……这些企业大多就真的 “风风火火”的只扛了两年,然后就半死不活的有一天没一天的耗着。
如果我们没有一个理性、真实的市场评判,就盲目引进产品甚至大肆开办豪华酒庄的话,一旦短期之内不能有效回收资金和维持稳定的高额现金流,用不了多久就会面临严峻的资金压力。
进口商面对这种经营压力的时候,经营策略就会扭曲,也就产生了第二个问题。
死穴二:招商实为吸金,暗藏法律危机。
我们这个行业很多投机者都是刚从别的行业捞了第一桶金的老板,或者是几个留学生回来凑凑钱就想着开始发财,他们希望短期内能把100万翻成300万、500万。于是,很多招商政策实质就是“吸金”政策!前期用各种创富效应、政策支持吸引经销商,而一旦把钱收过来,再想从兜里掏出来就难了。各种支持不到位,产品只是在库房间转移,压在经销商手里出不去,大家玩儿击鼓传花,就看最后这颗雷爆在谁手里。这种做法不但害人害己,连国外的原产地品牌也跟着倒霉,不明不白的背上了骂名,以后还怎么在国内“混”?
其实我们也很同情这些老板。诚实地说,很多进口商老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是“吸金”,因为他们有“梦”。他们认为自己会给支持(实则大多是精神上的)、会把品牌做成家喻户晓、会……总之,他们已经打了“鸡血”。
反而是我们那些身处一线的销售员、拓展经理感受深刻。当经销商向他们提出政策支持的时候,这些一线战士往往得不到企业内部的理解和支持,反而被责怪工作做得不努力,客户关系培养得不够……这让他们很黯然销魂。
更严重的是,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一旦企业开始以吸金政策发展,我们就给自己埋下了法律纠纷的隐患。钱还没赚到,先冒出一片官司,而且是全国到处开花,传票比订单还厚。这时候,我们每发展一个经销商就等于培养一批未来的仇人。生意做成这样,何苦呢这是?
死穴三:孩子不是自己的,养了白养。
这个标题有些伤感,甚至残酷,但我们都耳熟。《法治进行时》(北京电视台一档栏目)上经常上演这样的人间悲剧,永远不会出现电影式的大团圆结局。
国外的中小酒庄成千上万,以前还有专业酒商替他们代理,但现在咨询发达,酒庄向外界都是直文章来源于中国红酒网接供货。所以,只要有业务人家就做,对谁都一视同仁。小进口商拿不起独家,有实力的千辛万苦拿到独家后,又倍感压力大、风险高,毕竟国内市场风起云涌,太不稳定了。如果拿不到独家,我们就只能挑选些“冷面孔”来做,尽量减少竞争。但是,我们做企业总要发展,一旦把产品做火了,各种恶性竞争就会紧跟着出现,到时候一夜之间就能冒出来很多坐享其成的竞争者。就算我们采用防守战略——当“座商”谨慎发展,只求赚个安家费,当别人看到我们的产品只要有出货的时候,也会虎视眈眈、暗藏杀机。
这样的的话我们可怎么活,还拿什么安家?
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保护,那就得整天提心吊胆的过日子。做大了,担心给厂家做铺路石;做小了,也无异于耗着那点微弱的能量等死。
死穴四:没有定价权,只能被动招架。
没有自己能够掌控的品牌、产品定位差异不明确、没有定价权,还怎么做?
能做,只能跟着别人做。楼上的“老王”跟我们做差不多的产品卖200,我们就不能卖220;隔壁“老张”看到我们做这个产品赚钱了,他自己进口,然后便宜15%卖……你觉得这种没良心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么?我们的很多同行曾经也都觉得不会,结果损失惨重。
最终导致的问题:第一,产品同质化严重;第二,价格恶性竞争。失去了产品保护、价格保护,哪里还有利润,更别提财富。
这是最要命的毒药,危害最大,功效最快!
我们平时和很多朋友在聊工作的时候,大家很容易表现出两个问题:
第一, 我们把上游资源的关系想象地过于美好,国外的酒庄就像是自己亲爹亲妈开得一样,用主观臆断给自己猛吃定心丸;
第二, 我们一味地把困难归咎于销售渠道上不给力,大多数时候就是看不见自己作为运营商的问题和责任。
“我觉得在从事任何行业之前都需要先励志、需要精神支撑。而一旦做进去了,你必须抛开当初的‘鸡血’情绪,理性地看待自己企业的问题,甚至是行业的问题”,谈到中小企业创业者如何进入这个领域时候孙超说,“以后我们可以多聊聊‘什么样的进口葡萄酒(包括其他消费品)好做’、‘小型进口代理商怎样安全起步’、‘怎样在拿不到海外品牌的情况下保护自己’这一类比较务实的内容,我们觉得这些话题对于国内中小经营者和创业者还是比较急需的。”
今天吐槽的这四个要害,如果诸位从业者能在某方面哪怕有一点点的认同,我们都建议大家不妨在销售淡季的时候多做内功,自检补漏,防止问题扩大,让企业做得更久些,让梦想实现的机会更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