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女性酒精饮料
研究女性与酒及葡萄酒的关系,对于了解中国女性走向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独立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了解中国的酒和葡萄酒文化,了解市场
的发展趋向也有积极的意义。
1.史诗时代
甲骨文中没有“酒”字,酒的表述为“酉”,不从水。因出土地点的不同,酉字象形也稍有不同,时代大约都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末。对于酒的发明,
晋代文人江统的《酒诰》中有段介绍:“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积郁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战国策·魏二》的记载是:“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从这个记载上看,酒是帝女令仪狄制作的,时间是夏初。关于仪狄,有人认定是
男性,也有人说是女性,著名历史学家端木蕻良先生认为仪狄为女性,并说像仪狄这样的女人在那个时代“丈夫应是多数的”。
命仪狄作酒的帝女一般被认为是天帝之女,或舜帝之女,《山海经图赞》中说她是“天帝之女,蓬发虎颜”。古代酿酒的人,最初可能也大都是女性,这
可能与当时男女社会分工有关,所以古代将最高的祭祀用酒称作“女酒”。《周礼·天官》记载有:“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这里“女酒”是掌管造
酒业的女人,“奚”是奴隶。
在中国女性从有酒开始可能就是酒的消费者,一九八七年五月二十八日《光明日报》第一版头条消息是在辽西发现了五千年前受祭的神灵,那是一座女神
庙,当时的祭坛是献给她的。从传说看在古代中国酒与女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总所周知,古希腊神话里的酒神是狄奥尼索斯(Dionysus),罗马帝国时期的酒神是巴库斯(Bacchus)。在中国的文化里更具有代表性意义并被广泛提及的
是酒仙而不是酒神,如果要考证中国的酒神合适的候选者是屈原《楚辞》中的山鬼,尽管对山鬼的性别有所争论,但有相当的学者都认为是女性,“被薜荔兮
带女萝”,其形象和巴库斯还有几分相像之处。
2.汉代 味觉篇:葡萄酒品酒师的尴尬
对着镜子伸出你的舌头,上面密布有很多小凸起,这被统称为舌乳头。味蕾便分布在舌头、上颚表面以及咽喉部黏膜的乳头上。而味蕾中的体味受体细胞便是产生酸甜苦辣等味觉感受的来源。
而这些,也是品酒师赖以生存的根本所在。在欧洲,早期的品酒师多产生于王侯贵族旅行时帮着搬运行李的随从。他们在宫廷里的职务就是管理葡萄酒。
如今,品酒师有了更多的任务,品酒师得应用感官品评技术(眼观色、鼻嗅香、口尝味),评价酒体质量,指导酿酒工艺、贮存和勾调,进行酒体设计和新品开发。
事实上,品酒师的日常生活更是有诸多“清规戒律”。例如,平时不能碰有辣味、刺激性的食物,口腔也要保持清洁。女品酒师在品酒前甚至不能化妆,因为会影响其嗅觉和味觉的敏感性。
由于品酒师还有葡萄酒、白酒、啤酒等分类,这里主要谈葡萄酒品酒师。葡萄酒的芳香,是由人体内一团被称为嗅球的部分所感知,它连接大脑与鼻腔通道的神经组织中数以百万计的受体。
葡萄酒中的芳香族化合物沸点很低,会从玻璃杯和舌尖散发出来进入嗅球。如何评价葡萄酒的香味,总是让葡萄酒品酒师们很纠结,因为大脑对于酒香的诠释比葡萄酒中发现的化学物质要复杂得多。
温度甚至都影响着品酒师们的判断。温度太凉,新世界霞多丽会给品酒师带来刺鼻的橡木味;而温度太高的情况下,红葡萄酒则会被认为酒劲过猛。
颜色也会对品酒师的权威造成威胁。最突出的例子发生在2001年,波尔多大学的一家机构邀请了54位葡萄酒评委测试一红一白两杯葡萄酒。评委们将红色描述为“果酱味”,并对该酒所用的红色浆果进行了评价。但结果是,这颜色不同的两杯葡萄酒其实来源于同一款酒,不同的是,红色的那杯加入了红色无味的染料。
当然,这些情况可能会被葡萄酒品酒师嗤之以鼻。毕竟,多数葡萄酒品酒师都经过了专业的训练和常年的积累。优秀的品酒师凭借高度灵敏的感知、丰富的经验和准确的判断力,甚至比现代仪器分析葡萄酒的成分更加快速。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品酒师仍是主观性较强的职业,对于如何判断葡萄酒所使用的葡萄种类、生产工艺、酒龄及产地等,仍然需要常年的积累和练习。
Tips:
早在两年前,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科研人员发明了一种“电子舌头”,能够利用电子传感系统和复杂的计算程序去鉴别酒类的等级。“电子舌头”会复制人类舌头的功能,通过测量酒中含糖量对其进行分类,还可以发现酒类生产过程中的缺陷,担起质量把关的重任。等待技术完善后用于商业,“电子舌头”能否取代人类品酒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