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崇有机葡萄酒或者是生物动力法葡萄酒,祖籍上海的潘羽翔(Frank)看来,“与市场发展阶段有关系”。
2009年,原本在澳洲从事多年金融业的Frank正式改行、创立了自己的葡萄酒公司,他所代理的精品酒庄中就不乏有机葡萄酒,譬如,Mitchell酒庄,“不用杀虫剂,少量施肥,不灌溉,它是我所认识的澳州最美地产之一”。
“在成熟市场,人们并不关注有机”,Frank表示,“西方很多酒庄非常绿色,不会为了GDP损害环境。”事实上,有机葡萄酒在海外成熟市场并不是由市场驱动而产生的,“这些酒并没有优势”。因为,按西方人的说法,“wine is made from vineyard”,意为葡萄酒来自葡萄园,好的葡萄酒在于展现葡萄生长的“风土”条件,这亦是Nicolas Joly所说的核心:return to terrior(风土复兴)。
中国的情况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FranK认为,中国缺少食物安全感,某些有机农庄都积极寻求上市,这就让“有机”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追求,“它与过去的消费相比较,是昂贵的”。即便不讨论其中的价格与价值问题,我们也能看到,有机葡萄酒和生物动力法酿制的葡萄酒,在中国变成了地位尊卑的标识,“但葡萄酒应该是幸福的标识”。
同时,他表示,有机葡萄酒也是一种生长方式,而不是市场营销方式。
澳洲有机葡萄园
有着澳大利亚葡萄酒管理局工作经历的业内人士Summer Yan则表示,很多澳洲有机葡萄酒并不在酒瓶背标上特别标识“有机”,譬如在中国拥有不少拥趸的澳洲名庄Henschke,它已获得了澳洲官方的有机认证(也正在申请生物动力种植认证),“但在酒的背标上并没有特别写明,这是因为酒庄非常低调”。
与Henschke抱有同样想法的酒庄多是如此,它们只在乎酒的品质,而符合有机标准并不属于它们的市场策略。不过,对于那些在酒标上标注出“有机”的酒庄,它们遇到与中国有机认证系统“不通用”的麻烦事,有郁闷的中国酒商只能在中文背标下、尽量露出底下英文原标的“Organic”字样。
Summer Yan认为,有机葡萄酒和生物动力法在中国市场的营销仍旨在争取高端消费人群的认可,即“懂葡萄酒、且有经济消费能力”,专业酒展是影响业内人士的第一步。
事实上,不少酒商和酒庄已经在中国实践和不断推进。
这个过程中,大家面临一系列最重要的问题,譬如:有机葡萄酒和生物动力法葡萄酒一定是最好喝的吗?它们的质量一定是最高的吗?
答案是:不一定。
专业葡萄酒编辑宁博向我转述了一葡萄酒大师的观点,“生物动力法是酿造great wine的第一步,那些酒庄真心实践该理念”,需要指出的是,生物动力法酿造的葡萄酒质量并非最好,这完全是“看天吃饭”(与欧洲相比,智利和澳洲的有机葡萄酒就极有天然优势)。Summer Yan也指出,酒展上部分葡萄酒喝起来可能并不令人愉快,“有人甚至感觉喝出类似臭豆腐、腐烂木头的味道”,澳大利亚两家参展酒庄Castagna Vineyard和Ngeringa Vineyard的葡萄酒比较受她青睐。
当然,那些希望深耕中国市场的有机葡萄酒和生物动力法葡萄酒不乏真正好酒。
Frank就向我介绍,他推崇的有机酒庄是法国Pauillac五级庄Chateau Pontet-Canet,“他们使用马车松土地,完全回到其曾祖父时期,在最近10年中,(葡萄酒)质量越来越好,虽是五级酒庄,但被公认为具有一级庄的质量。其2009年份葡萄酒曾获得罗伯特•帕克的满分100分”。
另一家刚进入中国市场的酒庄是勃艮第家族酒庄Albert Ponnelle,采用生物动力法原则管理所有的葡萄田。庄主不需要向品酒晚宴上的中国客人们介绍酒庄是如何根据农历种植葡萄的。席间来自中国天南地北的酒友们可以直接从酒杯里感受到呈现当地风土的、优雅且复杂的葡萄酒。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有机和生物动力法概念无需过度包装或神话,精确获取的酒庄酿酒理念和相关信息是一种必要条件,他们有权去了解,自己杯中的佳酿是如何而来。
敏锐的中国酒商不会停下寻找好酒的脚步。对他们而言,生物动力法和有机固然在新兴市场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营销点或者利润增长点,吸引那些关注“保护地球”的爱酒人士,而找到高品质的好酒,才能真正在差异化产品领域谋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