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曾异地搬迁,虽没成功,但造就了哪一名酒?

茅台曾异地搬迁,虽没成功,但造就了哪一名酒?

1974年国务院有关领导亲自主持茅台酒的易地生产规划,他对此项目极为支持:原子弹都能造的中国,连茅台酒的秘密都不能揭开?于是,茅台酒厂精选了一批表现好的酒师、工人、工程师,带着大批设备、原料,包括一箱子的灰尘(据说那里有丰富的微生物,是制造茅台酒所必需的),敲锣打鼓搬往遵义近郊—— 一个在全国找了50多个地方后才选中的新址,这里没有任何工业污染,有大量的山泉,旁边就是董酒的生产厂——最关键的,和茅台镇相距100多公里,按道理说,气候属同类。

当年广东土特产进出口公司有人换算,1吨茅台酒可以换40吨钢材、700辆自行车,易地生产茅台酒可以大大扩大茅台酒的产量——老的茅台酒厂蜗居在2平方公里马鞍山的斜坡上,1975年的产量只有500吨,这还是生产上正轨的产物,距“茅台,搞它个1万吨”还有很远的距离。

实验进行了11年。茅台酒酿制的周期本来就很漫长,而这次实验也进行了9个周期,63轮的制造,1985年,全国评酒委员会考评小组组长周恒刚带领50多名专家,前来考察易地生产的茅台酒的实验成果。

结果,这种本来叫做“茅艺”的、严格按照茅台酒工艺制造的酒,最终还是放弃了和茅台沾边的想法,就此,没有人再提茅台酒易地生产的事情了。而那款原本是复制茅台酒的白酒,更名为珍酒,现在也自成一家,有些名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