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丰“嘿客”关店,聊聊葡萄酒专卖店走势

最近,大家可能关注到,自家周边的顺丰“嘿客”店,正在做关店清仓大处理,这个曾经号称要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占据各小区黄金位置店铺的“嘿客”,也挺不住了。


 

笔者咨询了一些店长,大家口径还比较一致:“嘿客”将升级成“顺丰家”,但可能会重新定位和选址。


 

不管如何升级,至少“嘿客”的尝试已经告了一段落,有很多经验值得葡萄酒连锁店、专卖店借鉴。


 

轰轰烈烈的“嘿客”,为何以关店告终?
 


 

一、并没体现实体店的便利和体验感


“嘿客”大部分选址在小区周边黄金位置,或靠近小区大门,或靠近主路,有一定人流量作为保障。


 

显然,消费者并没有因为“嘿客”的位置感觉很便利,反而笔者观察到,进店客人大部分空手而归。理由无非就是进店看APP本身就不方便,不如在家看舒服;另外就是没有太多实物,想顺手买回家很难实现。


 

很多有价格竞争力的主推产品,在店内的表现就是一个纸板,没有带来任何实体店应具备的体验感,比如试看、试尝、试用,店内也没有常规葡萄酒专卖店的辅助设施如恒温柜、以及配套物料杯子和盒子。


 

二、“实体店+电商价”带来的“杀敌500自伤1000”


笔者留意到,“嘿客”店的产品,如果是非独家产品,价格还是有一定优势。


 

“嘿客”推出的进口葡萄酒,大部分是与合作电商同价销售,有一段时间还推出过299元/12瓶的产品。


 

在实体店标注这样的价格,大部分消费者是表示不信任,他们都会问同一个问题,这是真的进口葡萄酒吗?显然,顺丰“嘿客”选址在成熟小区,并非崇拜低价的年轻人聚集地,他们的葡萄酒卖得并不好。


 

另外,完全不考虑实体店成本的低价销售,一旦资本断血,最终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三、选址问题


刚才也提到选址问题,选择成熟社区周边的黄金地段,转让价和租金成本并不低。


 

“嘿客”有一些看似黄金的门店位置,实际上是业内通称的“假码头”,每天熙熙攘攘的人以大爷、大妈为主,他们要见到低价,要看见实物才会买单。中国人口老龄化已经是非常明显的趋势,新模式专卖店选址更应该关注这个问题。


 

如果要按照现有模式搭建实体店,一定要避开老年人居多的社区,寻找相对新锐、年轻人流量较大的区域,或者直接定位青年公寓。


 

第四,店员的专业性问题。


笔者了解到,店员对葡萄酒的知识非常欠缺,客人多问几个关于他们主推葡萄酒的问题,店员难以作答,这一点和葡萄酒专卖店的店员有明显的差距,导致难以提高进店客人的成交率。


 

葡萄酒专卖店可以得到的启发


一、号称要布局社区的葡萄酒专卖店,可收手了

笔者见过不少葡萄酒人,开口闭口就是要做O2O,要在某一个城市布局几十、几百家店的人不少。很多成熟社区,其消费也是非常成熟的,如果蔬菜、肉禽、米油、水果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在一个城市进行全社区布局也许能实现。


 

但如果是葡萄酒或其他酒类产品,千万别求快。一定要实地调查人流量、购买力、购买习惯,千万别以相邻的门店蔬菜、肉禽生意来评判区域价值,也许换一个葡萄酒专卖店,就只有关门转让。一些一、二线城市新锐的大型社区,是能够承载葡萄酒专卖店的,但大部分社区不能。


 

二、电商靠资本补偿利润,实体店别犯傻

另外,“嘿客”低价销售进口葡萄酒的方式,并没有打动周边消费者。

你卖这么便宜,连租金都赚不回来,又没有实物,叫人怎么相信啊?

笔者也发现,这两年来,一些葡萄酒专卖店为了吸引客人进店,也经常打出一些超低价促销的海报,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建议节假日促销时,专卖店店长们宁可赠送有价值礼品,也别不把自己的产品和利润当回事。


 

葡萄酒专卖店如果和不顾利润的电商拼价格,暂时还拼不过,不如不拼,专心做好服务和体验。


 

另外,葡萄酒专卖店和电商赛跑,一定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别急着去耗光自己的体力。而且现在很多电商反而急了,急着去整合实体店资源,电商如果按照游戏规则(特别是价格)出牌,实体店就可以合作。否则,免谈。


 

三、拿出所有的体验和便利来,打动客户

很多“嘿客”店不是没有客户进入,是留不住客户。显然,留住客户应该成为葡萄酒专卖店的优势。


 

再小的葡萄酒专卖店,都应该设置体验区,别吝啬免费的品鉴用酒,这恰恰是实体店最大优势,请客人坐下喝一杯,聊聊酒,别急着推销,也许就拥有一个团购客户。有的实体酒类专卖店还号称夏天可以29分钟把冰镇啤酒配送到客人手中,这就是电商提供不了的体验感!


 

羊毛出在羊身上,所以不要超低价倾销。因为,在中国培育坚固的葡萄酒消费人群需要时间,千万别把葡萄酒当成中国人的生活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