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葡萄酒历史上的那场浩劫? —— 记重生后的赤霞珠

1854年,根瘤蚜发现于美洲,在纽约、得克萨斯等地的野生美洲葡萄树上广泛存在;
  19世纪中叶美洲向各欧洲国家大量出售园艺苗木,葡萄根瘤蚜通过苗木的运输而传到欧洲;
  1863年,首先是在英国温室中栽培的葡萄树上发现了根瘤蚜;
  1865年在法国南部Gard地区发现了根瘤蚜;
  1868年正式给予命名。

  接下来的20年时间里,欧洲约三分之二的葡萄园受到根瘤蚜影响。仅法国一个国家的葡萄酒产业损失就高达5000亿法郎,有大约2500000公顷的葡萄园完全被毁,欧洲其它国家也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同时,美国引种的欧洲栽培种葡萄也全军覆没。

 

  1894年,西班牙的赫雷斯产区(Jerez de la Frontera)又一次大规模爆发了葡萄根瘤蚜虫灾害,令当地遭到沉重打击,大的葡萄种植园改种耐虫害品种,而大多数小种植园无法与灾害抗争,不得不永远荒废了他们的种植园。

 

  这是欧洲葡萄酒历史上的一次漫天浩劫,欧洲、美洲、亚洲,几乎无人能够幸免。哪怕今天,在绞尽脑汁寻到了预防蚜病的方法后,这种顽疾依然存在。

 

  这场浩劫都来源于一种被称作葡萄根瘤蚜(Grape Phylloxera)的浅黄色微型昆虫。他们寄生于葡萄根部或者叶片,欧洲系葡萄只根部受害,美洲系及野生葡萄根和叶都可被害:根部养分被刺吸和危害,造成树势衰弱,影响开花结果,严重时造成植株死亡;叶片受害后,在叶背面形成虫瘿(虫瘿开口在叶片正面),阻碍正常光合作用,并使叶片萎缩,影响植株正常生长。

 

  勤奋的葡萄酒农从未放弃争取生命,他们研究了各式各样的方法对抗这种小虫子:苗木检疫和消毒;热水杀蚜;改良土壤,对土壤进行二氧化硫灌注处理;药剂处理葡萄树根部...... 然而没有一种尝试是可以大规模推广使用的有效方法。

 

  终于,1872年,法国人Jules Emile Planchon 和美国人Charles Valentine Riley 等人组成的研究小组开创了针对葡萄根瘤蚜的嫁接理论。通过将欧洲葡萄枝嫁接到美国抗蚜品种的根或者砧木上来抵御根瘤蚜的繁殖。波尔多葡萄栽培家 Leo Laliman 迅速将这个方法在波尔多推广开来才总算抑制住了根瘤蚜不断蔓延的趋势。直到今天,法国各地的葡萄园地依然在使用这种嫁接的方法来预防葡萄根瘤蚜的侵袭。

 

  作为葡萄酒人,回首这段前尘往事,痛心之余还稍有庆幸,这样全面爆发的灾难下,我们的葡萄园地和千万葡萄树还是坚强的熬过来了。并且也正是通过这件事,全球的葡萄树虽然在血脉上依然欧美分明,但形式上可以称得上是“一脉相承”:全部是嫁接在美洲抗蚜砧木上。虽然不同产区不同国家所酿制的葡萄酒风格大不同,但是多多少少也是有些共性的。仅以赤霞珠为例,全球赤霞珠最著名的两个产区就是:法国波尔多梅多克产区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纳帕谷。

 

 

  美洲原产赤霞珠葡萄枝嫁接在美洲抗蚜砧木上,美国纳帕谷是赤霞珠在全世界最成功的几个地区之一,享有极高的名誉。深不见底的色泽,浓郁的芳香,铿锵有力的结构,除去一些先锋人士倾向酿造可陈年的葡萄酒外,大部分纳帕赤霞珠葡萄酒成熟度高,陈年三到四年后即可享用,表现欲强烈,柔和平衡,被喜欢水果口味容易饮用的葡萄酒爱好者所推崇。

  欧洲原产赤霞珠葡萄枝嫁接在美洲抗蚜砧木上,不同于加州的单一葡萄品种酿制,法国波尔多梅多克产区常常将赤霞珠与美乐,品丽珠,马尔贝克混酿配比来酿造誉满全球的葡萄美酒,并时常选择在橡木桶中培育熟成,色泽深重,单宁强劲,口感饱满,酒体厚重。相对于年轻纳帕赤霞珠的即时饮用性,这儿的赤霞珠混酿更具备长久保存的潜力,更是出现了一大批优质高价被市场极为认可的列级名庄葡萄酒。

  收回目光,立足今日,前尘往事已经被慢慢收入史册,很少有人再去深究灾难,人们更愿意相信葡萄酒发展会越来越顺利。“一脉相承”的国际品种赤霞珠在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精彩表现,实乃葡萄酒人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