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汉森葡萄酒董事长撖建平

记者:2008年汉森跃居内蒙葡萄酒市场第一位,是否意味着传统模式“种植—酿酒”的成功,以后只要不断扩大沙漠种植就行?

  撖建平:一定还要实现产业升级。治沙是目标,要可持续才行。汉森在治沙的同时也探索建立资源节约、减碳环保的经济模式。我们投建汉森酒庄,着手搭建“种植—养殖—酿酒”与“农业—加工业—旅游业”的双重产业格局。通过种葡萄改造沙漠,用葡萄酿酒,地里套种的牧草养殖牛、羊等牲畜,它们的粪便作为有机肥料回到地里,酒渣等辅料又用于养殖,构成了循环链。汉森酒庄现在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传统沙草产业多属种植、养殖的第一产业,我们要跨产业,即农业带动加工制造业,并发展旅游服务业,做成横跨第一、二、三产的立体化格局。推动产业升级,增强活力,最终还是为了实现治沙的长期发展。

  记者:内蒙古有沙草加工企业近千家,有沙棘、甘草、沙柳、肉苁蓉、螺旋藻、羊绒、獭兔等种养加工产业链,形成了响当当的新饮品、新药品、新用品。治沙的核心是否在于好产品?

  撖建平:产品转化是治沙的核心。治沙不是单纯“砸钱”,而是在改造沙漠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汉森一开始就认准了沙区葡萄种植并发展深加工,完成产品转化,走向市场,才能投入更多的后续资金扩大种植与生产。“沙漠有机葡萄酒”是产品优势,汉森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2007年汉森的葡萄与葡萄酒获得了有机食品国家认证,2014年又获得欧盟有机认证。所以沙漠利用好了,就是一个聚宝盆,内蒙古的沙产业整体发展得比较好,跟产品市场化的紧密程度有很大关联。

  记者:汉森葡萄酒的发展现状如何?治沙又有什么新动向?

  撖建平:汉森与法国共达(COMTAT)合资成立了乌海共达苗圃公司,引进了十几种优质酿酒葡萄和法国先进的嫁接技术,全套进口欧盟的酿酒设备,聘请法国酿酒师。2010年汉森的四款产品在亚洲葡萄酒质量大赛获“三金一银”,还是上海世博会DEVNET馆唯一指定用酒;2011年参展法国波尔多葡萄酒博览会,之后出口海外;2012年出口欧洲的3款酒分别获得了欧洲7项大赛金奖或银奖;2013年又在“第17届柏林葡萄酒大赛”、法国“2013国际葡萄酒联盟展”获奖,并作为伦敦国际葡萄酒博览会33年来唯一来自中国大陆的葡萄酒品牌参展。汉森现已获得欧洲6国、澳大利亚、日韩和香港的出口许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汉森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主席质量奖。在治沙方面,我们在邻近的鄂尔多斯还有10万亩荒漠,阿拉善盟也划拨了3万亩沙地,我们将继续深入沙漠腹地,任重而道远。

  记者:你如何看待用葡萄酒产业打造沙产业的持久生命力?

  撖建平:我们在朝两个方向努力:一是沙产业,二是健康葡萄酒。每块葡萄园都是治沙的前沿,十几年来,汉森埋头苦干,已成为一方治沙典型,现在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号召全社会共同参与。我们为此倡导成立了沙漠葡萄种植行动,带动更多的社会公民走进沙漠看变化,为治沙做一份努力。并由汉森牵头,规划沿黄河两岸沙漠的“内蒙古西部区百万亩有机葡萄种植计划”,通过葡萄酒产业带动地区经济,扩大治沙成果,打造沙产业品牌标识。

  作为有机葡萄酒,汉森为每一位消费者带来的不仅是健康,还有对治沙与绿色的奉献精神。不是每个人都能亲身体验治沙,但为地球的绿色做一份贡献并不难,对于治沙这项长期的公益事业来说,这一点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因为沙产业的持久,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