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琪:应对竞争,优质酿酒葡萄基地是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葡萄酒业成长的速度让世界瞩目,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七大葡萄酒生产国,展现出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这其中凝聚了各个职能部门、各大产区政府和企业的智慧和汗水。

  葡萄酒的本质是开放的,无国界的。我们今天的大发展,是在相对封闭的发展环境下取得的。如今,中国葡萄酒市场已经打开了国门,这块巨大的蛋糕引来众多国际葡萄酒企业抢滩,甚至不惜倾销,竞争日趋白热化。可以看到,“十二五”期间,中国葡萄酒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当中,将经历迷茫、警醒、抗争、提升和崛起的发展阶段。

  在这场竞争中,我们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但我们也存在一些弱项,最大的软肋就是优质酿酒葡萄基地建设。在决定葡萄酒市场竞争的诸要素中,我们的技术装备已与国际接轨,甚至让国际同行都感到眼热;我们的营销策略、市场网络、品牌影响力也占据了优势。但葡萄酒是“三分在工艺,七分在原料”,真正的竞争力取决于优质酿酒葡萄基地。未来国际葡萄酒市场竞争的主战场不在大众餐酒,而在高端葡萄酒。如果没有一批足够树龄的优质葡萄园,我们就会在高端葡萄酒这一竞争的主战场败下阵来。

  目前,我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总体不足,不仅提供高端葡萄酒的优质葡萄园面积不足,就是提供大众餐酒的优质园也明显不足。我们拥有足够树龄的葡萄园,特别是企业自足拥有的优质葡萄园缺口非常大。大家知道,尽管我们是制造业大国,但附加值高的部分很少。同样,如果仅仅靠发展低价位的大众餐酒来支撑我们的葡萄酒产业,靠进口原酒来支撑顶级葡萄酒产业是绝对靠不住的。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如果不尽快行动,改变这一被动局面,我们就会在高端葡萄酒市场丢城失地,最终被排挤出去,那么,我们这个民族产业将是令人担忧的。

  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但好多联带的问题恰恰是围绕葡萄酒基地展开的。比如,政策法规不健全、扶持措施不得力、监管手段不到位等等。然而,葡萄种植是根本。种植业是葡萄酒企业的根,根深才能叶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所忧患的正是这个根、这个本。我国葡萄酒产业打入国际竞争的决胜关键,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

  问题一:在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层面,要切实提高认识

  首先,在国家政府这个层面,应该把葡萄酒产业提升为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危机后,国家制定了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但没有葡萄酒产业。应争取把这个产业列入其中,特别是在优质葡萄基地建设上,争取出台扶持政策。因为葡萄酒产业有资格享受这样的待遇。葡萄酒产业是从种植、加工、销售、消费和旅游等为一体的,涉及一二三产业的复合型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富民产业,是生态、绿色、健康、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是具有国际影响、展现国际形象的经典产业,符合转方式、调结构的科学发展,应该争取进入国家层面来科学定位。这需要大家共同来呼吁,尤其是从地方政府做起,向上争取。

  在争取国家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搞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规划布局,出台相关的扶持配套政策,从信贷、财政、土地等诸方面给予突破。我们现在到国家部委争取政策,没有扶持葡萄酒产业这个项目,好多是靠“打擦边球”。各个产区应该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争取,有的政策可以打包,特别是围绕优质葡萄酒产区和优质种植示范基地,以及龙头骨干企业发展上,争取专项扶持政策。新疆焉耆县的10万亩葡萄园,除了靠地方财力启动外,主要是靠争取国家发改委、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等政策资金扶持。

  除了争取中央支持外,地方政府,尤其是产区政府应该也能够给予这个产业更多的扶持。因为葡萄酒产业既是富民的产业,又是富财政的产业。这里有个矛盾,有两组数据。

  第一组:从农民、企业与财政得到的比较收益看,一亩优质酿酒葡萄酿成酒后,企业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1500元,实现年利润10350元,贡献地方税收15000元,而农民种植葡萄获得的年纯收入仅为2300元。可以看出,葡萄酒行业收入的大头都被企业和政府拿走了,农民得到的很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第二组:从农民种植酿酒葡萄与其它鲜食水果的比较收益看,酿酒葡萄产业链长,附加值大,但是农民每亩年纯收入才2300元,而食用葡萄每亩年纯收入在五六千元以上,胶东地区苹果每亩年纯收入在8000元以上。

  所以,在巨大反差之下,如果让农民单一的一家一户种植酿酒葡萄是不可能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并不是种植酿酒葡萄本身附加值低,而是没有把超额的附加值回馈给果农,导致“剪刀差”的扩大,最终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好在有的地方已经开始探索推行了政府、企业、农民联手一体化发展的模式,二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毕竟这个问题是面上存在的,各级政府,尤其是企业应重视和解决这一反差问题。在这方面,新疆、宁夏、河北、山东等产区政府都在做,也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

  在企业层面,要有战略眼光,强本固基,抓好优质酿酒葡萄基地建设。我觉得,葡萄酒企业在经营理念上还存有三个误区:

  第一,什么是葡萄酒企业之本?葡萄酒是种出来的,优质种植基地是企业的立足之本。但这项工作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下功夫去做。然而,我们有些企业往往急功近利,采用灌装进口原酒代替基地建设的短期行为。这种行为,在大众餐酒方面还可以发展一段时期,但是在优质高端酒发展上就失去了市场。这正如花多少钱买不来高科技一样,你无论花多少钱也买不来国际高端葡萄原酒。

  第二,怎么看消费者?早期产品的知名度和外包装,就代表葡萄酒的品质。所以,企业都过度地宣传、包装、营销。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一个秘密就是,一瓶一百多元的葡萄酒,文章来源于中国红酒网真正原酒的价值只占了约十分之一。企业宁肯多花二三十元用在包装盒上,也不愿用在原酒上。比如,收购葡萄每斤按1.5元,如果翻一番,按每斤3元收,那无非就是减少了一个包装盒的费用。但是原酒加上去这部分钱后,提高了葡萄品质,酒的性价比也就成倍提升了。

  为什么有的企业认识不到这一点?大家觉得消费者是“群盲”,对鉴别葡萄酒是无知的。其实,随着国外葡萄酒的涌入,国内消费者在鉴别中越来越成熟了。这个时候性价比最重要,如果还无视他们,他们就会无视你这个品牌。这个时候,知名度不仅不是你的美誉度,反而会有杀伤力,名气越大,市场丧失得越快。

  第三,怎么看农民?本来葡萄种植业是葡萄酒的第一生产车间,农民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但是我们往往没有重视他们,而是仍然沿用过去计划经济的思路,不断地剥夺他们的收益。政府、企业得到很多,但是你不去回馈、反哺农民,培育基地,农民种植酿酒葡萄就会越来越缺乏积极性,高端葡萄酒的基地就会越来越少。企业丢了基地这个立足之“本”,必然会尝到苦果。

  基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我深刻感到,必须千方百计转变发展理念,以更大气力和投入来发展优质酿酒葡萄基地。

  问题二:从企业角度看,应该做什么呢?

  首先,有实力的民族企业,特别是张裕、王朝、长城、威龙等,资金实力雄厚,品牌知名度高,有能力也应该带头发展优质酿酒葡萄基地。目前,他们做得都比较不错,但更多的是订单式的模式。虽然企业自主建设基地,投入比较大,成本比较高,见效比较慢,但这是核心竞争力所在。现在,许多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从国外引进高端原酒来支撑自己的高端酒是靠不住的。有的企业已经开始着手大规模建设自有基地,利用国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相关政策,把千家万户的土地集中起来,搞规模化、标准化自主经营,坚持下去,企业后劲将会越来越强。

  二是鼓励有实力的投资人来建设基地和酒庄。葡萄酒由种植到产出是个长期的过程,现在依靠葡萄和葡萄酒产业短期实现资本积累是基本不可能。因此,这个产业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慢慢去“养”,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这就需要找那些有资本实力、又喜欢葡萄酒的人来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涌现了一大批富人,像煤炭、钢铁、房地产等老板投资能力都很强,我们要因势利导,吸引这些投资者到优质产区,鼓励他们建基地、建酒庄。如山东省蓬莱市现在在建、建成酒庄已经达到20多个,形成一批酒庄群,未来十年、十五年过后,将是一批非常宝贵的葡萄资源。

  三是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优质酿酒葡萄基地,要产出优质的葡萄酒至少需要十年、十五年以上的时间。在扎实做好国内的基地的同时,那些有外汇、有实力的企业,也应抢抓机遇,积极走出去,到国外优质葡萄产区兼并、收购葡萄酒庄,建设葡萄基地,解决国内高端酒基地缺乏的问题。

  上述几条,主要是针对发展高端葡萄酒讲的。对低中端的大众餐酒,也应该抓好。现在东部地区土地资源非常紧张,西部地区土地面积辽阔,适宜种植酿酒葡萄,应该积极发展。可以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通过订单式参与,采取合作社等方式大规模发展葡萄基地,解决原料供应问题。

  问题三:在法规、制度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

  葡萄酒产业的性质决定了必须加强调控和监管。无论是新世界、旧世界,无论是老市场,还是新兴市场,都应监管和调控。在这一方面,我们作为新兴葡萄酒生产国,新、旧世界的法律法规、监管等方面的经验已经很成熟,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学习、借鉴,推行他们的成功经验,加强国内标准产区的建设。

  国家层面要重视,但更重要的是地方、尤其是产区要先干先试,开拓创新。可以以原产地命名为基础,逐步制定完善产区的葡萄种植、酿造的标准、规范、体系,推行品牌区域化、栽培规范化、管理标准化,从基地品种选择、苗木培育、栽培模式、施肥浇水、农药使用、采摘时间、产量控制等环节制定规范。同时,要建立健全监管组织和体系,严格加强监管,组织联合执法机构,严厉查处假冒伪劣行为,维护产区声誉,为未来法定产区的制定奠定基础。法国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先在产区试验,形成一个成功的模式之后,逐步推广,变成国家层面的制度。我国有的产区政府,像蓬莱市已经开始做了,积累了一些经验。

  问题四:在技术、教育支撑体系层面,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一是要加强技术攻关。尤其是种植技术方面,比如苗木栽培,水肥管理、标准载培、病虫害防治、防寒防冻等等,要作为专门课题,积极攻关,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积极吸收、引进新的进口优系葡萄苗木品种,改良国内葡萄品种,在广泛试验的基础上,大范围种植。品种选择对了,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就会真正留下一批宝贵的财富。

  二是要搭建技术平台。企业要主动,尤其是公共技术平台要积极搭建。公共平台是解决葡萄与葡萄酒产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各地和各企业都应予以高度重视。

  三是要搭建教育平台。人才是葡萄与葡萄产业发展的希望。葡萄酒企业要舍得拿出资金,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果农的整体素质。要积极鼓励发展葡萄酒学院,不仅要培育种植、酿造、营销、品鉴等微观方面的专业人才,更要从经济学的宏观高度,培育发展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经济管理型人才。

  四是大力普及葡萄酒文化。葡萄酒的发展史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史,葡萄酒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国家和地区层面,要广泛弘扬和普及,把葡萄酒文化渗透到人们的休闲和生活中去,渗透到城市艺术中去。在企业层面,要把葡萄酒与观光旅游、文化推广结合起来。葡萄酒文化广泛普及之日,就是中国葡萄酒快速增长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