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所触及的零售终端超市,而且在酒楼、宾馆、西餐厅、酒吧、夜总会等许多消费终端,琳琅满目的洋酒已悄然上架,各种品酒会、酒文化节、葡萄酒产地酒庄参观游等活动及大量极具感官刺激的各类广告也都喷涌而出。同时,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占领中国市场,洋葡萄酒在营销策略上开始用“本土化”操作模式,进行市场营销,祭起了“本土化”的利器。
洋酒消费渐成时尚 中国市场水到渠成
“洋酒的消费在一些场合已经是火爆,尤其是在酒吧、夜总会等夜场,洋酒走量非常快。”西安一家专门经销洋酒的人士告诉笔者,“在国内有相当知名度的洋酒特别好销,比如芝华士、人头马XO、轩尼诗、马爹利、威士忌等。”“普通消费者,五六个人在夜场叫上两三百元的洋酒,完全在承受范围之内。”
上世纪90年代初,洋酒开始大批进入中国市场,但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一方面,由于其对中国市场并不熟悉,只能借助于大量的经销商作为销售渠道;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市场并没有发育到可以大量接受这一与外来文化相关度很高的消费习惯,加上那时中国葡萄酒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消费者对于洋葡萄酒更多的是充满好奇,没有形成消费气候;此外,口感的差异、消费水平的低下,也成为制约洋葡萄酒在中国市场发展的因素。
不过,这一切已经成为过去。在中国日益参与世界事务的过程中,文化的融合与人员的流动,使得进口葡萄酒的消费人群日益增多。在华的外籍人士、受过国外教育的海归、对洋酒文化认同的时尚人群成为洋酒的主要消费者,市场的需求又推动着渠道的完善。
目前,市场上洋葡萄酒的档次也是高、中、低档俱全,从几十元的中低档酒,到上千元的高档酒都有,特别是大量中低档品牌的进入,一改国人认为洋葡萄酒“高不可攀”的观念。另外,经过10多年的酝酿,洋葡萄酒也积累了运作中国市场的丰富经验,同时并聚集了一定的人气。更为重要的是,2006年零关税政策使得进口葡萄酒与中国本地酒享受同等待遇,使洋酒在价格上具备了竞争优势。洋葡萄酒与中国本地酒平起平坐,共同竞争,这为其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绝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