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在公众认知里,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小资和情调的代名词。近年来,通过媒体、网络以及葡萄酒企业将葡萄酒作为健康酒水进行推广和传播后,消费者购买葡萄酒不再是为了简单的情感诉求,而是混合了诸如从佐餐、消食、营养、滋补、养颜、强身等针对产品本身使用价值的功能诉求,到高层次的文化和心理消费诉求。围绕健康而展开的整个诉求体系,让不同人群都能在葡萄酒的功能属性和品类符号里找到自己专属的标记和消费的理由。
当然,长时间的葡萄酒知识、文化、品牌的传播缺失,中国还没有建立葡萄酒消费氛围,更没有从产品营销真正上升到文化营销的层次。绝大多数的消费者依然不懂酒,但是并不缺乏愿意提高葡萄酒认知的消费者。主打低价位却不注重品质的葡萄酒,谋取消费者利益却一味忽略消费者认知需求和实际利益后,肯定会逐渐退出市场主流。
打感性的品牌概念,做假冒的半汁酒,这套方法模式被国内部分酒企用得非常娴熟,连行业的老大张裕都面临了信任危机。从张裕的斥责国内酒企假、伪、劣,希望规范葡萄酒市场到业内知名评酒人吴书仙《九问张裕》,质疑张裕的真实的葡萄酒品质,这一次事件对事发人的销量都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昌黎的假酒事件,直接导致了整个地区50多家酒企全体歇业半年,30多家酒企被责令倒闭。
消费者对于葡萄酒并非是一味的感性诉求,任何一个漠视消费者成长和需求的品牌,必然不受待见。